为引导大学生把专业知识能力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三下乡”学生队伍来到梅州兴宁市水口镇开展以“党史教育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史明理 赓续红色血脉
调研队伍第一站来到红色教育基地光夏村,开展党史教学活动,于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兴宁市党史教育馆内学习刘光夏革命精神并交流党史教学心得,通过革命烈士照片、文物复制品等,详细了解党的发展历程以及以刘光夏为首的兴宁革命烈士“戎马一生为革命,碧血尽洒粤赣边”的精神。
调研团队于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前。
以粮为纲 感受兴农脉搏
在驻兴宁市水口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温宇澄的带领下,调研队伍第二站来到河口村,实地考察党建与农业生产工作。温宇澄简要介绍了河口村目前的乡村振兴成果,并同师生前往农产品基地进行调研。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农产品生产基地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成功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同时,该基地还提供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研学科普等休闲农业活动,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调研队伍走访农产品基地。
蜂舞花香 共赴甜蜜事业
在工作队的引领下,调研队伍于水口镇开展蜂蜜生产与蜜源树种资源调查,为该镇蜂蜜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调研队伍在工作队的陪同下来到共寨村蜂农家。
调研队伍一行实地考察双成村、璜江村、共寨村、坪畲村以及新坪村等多家蜂农农户,详细了解蜂农的生产规模、蜂蜜销售渠道以及主要蜜源植物等有关林下经济发展的问题与现状,并就如何解决蜂蜜销售渠道、蜜源植物物种组成等进行专业探讨。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得知,当地蜜源植物以鸭脚木、桂花、龙眼、荔枝和山乌桕为主,蜂蜜的产出种类主要分为百花蜜、龙眼蜜、荔枝蜜以及冬蜜。目前,水口镇的蜂蜜生产地域总体较为分散,养蜂规模参差不齐,每户蜂农的蜂蜜年产量从100余斤至1000余斤不等。蜂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销售渠道的短缺,主要通过政府帮扶和熟人介绍等方式进行售卖。
当地蜂农展示蜂箱结构。
队伍深入山林,了解蜜源植物种类。
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的影响,采购商大量减少以及供应链中断造成蜂蜜囤积、收益减少,一些蜂农被迫缩小养蜂规模,生产积极性下降。其中,生产的蜂蜜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缺少标准化管理也进一步加剧了蜂蜜囤积的现象。
走访结束后,调研队伍成员就如何拓宽蜂农销售渠道的问题以及主要蜜源植物的收集与当地蜂农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成熟的产业链条、标准化生产管理将成为今后蜂农养蜂致富的关键。
夜幕降临,同学们在蜂农家品尝蜂蜜,共话“甜蜜事业”。
【记者】戴弯弯
【通讯员】吴永彬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