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窝头、万顷沙……这些南沙地名的故事你知道吗?

广州南沙发布
+订阅

4000年前,“南沙人”在这里开启生活;1000年前,洲岛、坦沙在这里形成;500年前,万顷晴沙日益延伸;30年前,进入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期。千年塑造生态,建设改变南沙,奋斗创造历史,不忘来路,才能继续成功。

何以南沙,从“海丝路上的南沙、历史地图里的南沙、地名里的南沙、山海间的南沙、战火硝烟中的南沙、古村落里的南沙”六大专题,寻迹南沙过去,再造南沙奇迹。

本期走进“地名里的南沙”,

看看南沙有哪些有趣的地名,

而它们的背后

又蕴含了怎样的故事。

“鱼窝头”“罉塘潭”“万顷沙”“龙穴岛”“南北台”……广州南沙有很多颇具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记的地名。

位于珠江入海口的南沙,

现在的大部分区域是

在宋代以后逐渐由泥沙淤积

以及人为围垦,

加上海水潮流的顶托而形成。

南沙所处的珠江三角洲冲击层浅,

河口的岛屿和低山镶嵌

在泥沙冲击物中,

形成了众多的低山、台地

因此可以发现有

“黄山鲁”“大虎山”“小虎山”“大山乸”等

很多与“山”相关的地名。

另一方面,南沙地处南亚热带,

降水量充足,地表径流丰富,

河流纵横交错,

加上在泥沙的冲刷和淤积下,

形成众多小的分岔支流如涌、沥等,

因此在南沙也经常能看见

“涌、沥、塘”的命名。

除自然因素外,

自宋代以来历经千年的

沙田围垦过程中,

融入了众多文化印记。

从广州城区方向过来进入南沙后,会看到一个有趣的地名——鱼窝头。鱼窝头的名字最早为“鱼窝”“虾窝”,顾名思义,是鱼虾聚集的地方。

鱼窝头位于南沙北部的东涌镇,在南沙冲击成陆之前,这里是浅水河滩。由于这里阳光充足、水生物富集、水质条件优良,很适合鱼虾繁殖,很多鱼虾在一些低洼的水坑里聚集,因此最初当地人称这里为“鱼窝”和“虾窝”。

根据《番禺县志》的记载:“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开始有人在此两地捕捞,久而久之,捕捞的人越聚越多,为方便晒鱼,有人挖土堆高成墩来搭建茅寮。鱼窝地势较高,聚居渔人较多,初步形成一个小渔村落。当时没有地名,把两点连成一起叫鱼虾窝。”

“鱼窝”和“虾窝”后来逐渐成了疍民的聚居地,他们在退潮的时候在这里挖土堆高成土墩来见茅寮,上岸居住,慢慢形成一条小渔村,渔民通过围垦造田,逐步兴旺。

可是好景不长,村里遭遇沙匪劫掠,为了躲避祸害,“鱼窝”村民迁居到现在的长沙街一带,“虾窝”村民迁居到长沙街对岸的鱼丰大街,随着商贸发展,一河两岸商铺云集,形成了热闹非凡的水乡集市。

粤语方言里把“窝”读为“窦”,“鱼窝”“鱼窦”连读成“鱼窝窦”,后来又读成谐音“鱼窝头”,取代“鱼虾窝”的名字。新中国成立以后,“鱼窝头”正式命名。

△东涌镇鱼窝头鱼丰大街道路指示牌

△东涌镇鱼窝头鱼丰大街道路指示牌

如今,走进鱼窝头的鱼丰老街,依然可找到昔日水乡繁华和疍家文化留存的痕迹,在具有独特韵味的旧街巷里,还经营着卖手工编织捕鱼网的老杂货铺。

沿街走过,鱼窝头百货商店、日杂铺、副食粮油铺等具有年代感的商铺沿街铺开,虽然有些只留下陈旧的招牌,但往日的商贸繁华依然历历在目。

沧海桑田,

“鱼窝”“虾窝”早已不见踪影,

但是海洋、河涌的自然馈赠,

疍家先辈的奋斗不息,

给予了鱼窝头世代繁衍的人们

无限的恩泽。

当我们走在广州城内的镇海楼、南越王墓室、明城墙等历史建筑前,都会发现红砂岩的身影,浑厚的红砂岩尽显这些历经风雨的历史遗迹的庄严和气势。

在清代,大多祠堂、庙宇、道观都以红石作为基底,以显示其庄重和华贵,在大岗岭东村的祠堂,也采用了红砂岩作为基底。

△环境清幽的大岗公园(原为罉塘潭古采石场)

△环境清幽的大岗公园(原为罉塘潭古采石场)

位于南沙大岗镇的罉(cheng)塘潭古采石场,就曾因产出优质的红砂岩享誉岭南,采石场的赭红色沙砾岩,岩体赤透,砂质细,质量上乘,畅销于珠江口一带。

罉塘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南沙大岗公园,因罉塘潭而得名,潭水碧绿清幽,四面为高耸垂直的峭壁,高达20余米,山壁上依然可见当年采石工匠钎凿的痕迹。

罉塘潭是清乾隆初期至光绪年间采凿红石而形成,整个岩塘看起来像个瓦罉,所以被称为“罉塘”,瓦罉就是广州话里“砂锅”的意思。

开采后的石材体积大且重,一般通过水路运输,大岗镇内部河网交错,与顺德、中山之间的洪奇沥水道是珠江的八大出海口之一,具有良好的水路运输条件。

罉塘潭古采石场的红砂岩就是通过河涌连接大海运输到珠三角各地,从大岗出土的一块清朝光绪时期(1896年)的“八股山场界碑”碑文中可见:“山场出水石船涌,涌尾至涌口直通大海。”但随着河泥淤积,河涌变浅,以河涌运石也变得越来越难,碑文记载道“坦高水浅,载石难以出涌”。

从碑文的记载看,罉塘潭古采石场的运作至少经历了清朝期间的150余年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现在,走进大岗村,有的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里会有“河源会馆”“五丁祠”这些蕴含客家文化的建筑?

这其实也与采石业有关,早年在大岗村聚集了一批从广东五华、兴宁、河源等地的客家人来采凿红砂岩,后逐渐在此落户生根,形成了客家村。

2000年以后,随着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步加强,采石场开始植树复绿,变为今天环境清幽的大岗公园。

走在公园里,仰望悬崖上的钎钎凿痕,不禁让人惊叹,在没有现代技术和机器加持的环境下,古人是凭着怎样的智慧和坚毅,在这悬崖峭壁上,用锤子,一点点敲出眼前这鬼斧神工般的奇景。

驾车在万顷沙镇灵新大道,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走,沿途是一片片平坦的良田,一条条整齐的河涌分布其间,每过一段路程便有路牌提示,一涌、二涌……直至二十一涌,最后便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

万顷沙的名字印证着南沙从沧海变桑田的地貌形态和海陆变迁历史。宋代以前,南沙还是一片海洋浅滩,在宋代邓光荐的《浮圩山记》一书中也能窥见其貌:“番禺以南,海浩无崖,岛屿洲潭,不可胜计,其为仙佛之所宫者时时有焉。”到了宋代,随着番禺冲击三角洲的快速形成,南沙地区海湾中的丘岛周围逐渐形成沙坦。

△万顷沙千亩水田

△万顷沙千亩水田

宋元时期,随着沙坦初步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的开始,南沙的沙田有了初步发展。明清时期,官府组织大规模屯田,海涂围沙造田达到盛期,南沙从海湾变沙田的面貌逐渐成型。

据文献记载,万顷沙是从在嘉庆元年(1796年)开始围垦,1838年东莞明伦堂在这里圈地围坦,1849年在审结“沙田界至”案件时,这片沙洲改名“万顷沙”。直至清末,万顷沙的成陆地界已经到达十一涌。

△俯瞰红莲大桥

△俯瞰红莲大桥

现在走进万顷沙,会发现很多具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特色的名字,比如红洋、红湖、红江、民建、民兴等,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围垦持续进行而得名。1963年,番禺县成立围垦开发公司,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在万顷沙进行了大规模围垦,目前陆界已达二十一涌。

可以说,

万顷沙是珠江口自然泥沙冲积

与几代南沙人围垦造田

寻求发展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的独特景观。

龙穴岛古称龙穴洲,

名字来自一种海上奇观

——海市蜃楼。

明朝时期的《东莞县志》中有记载:“龙穴洲在县南大海中,有龙出没其间,故名。春波澄雾,蜃气结为楼观、城堞、人物、车盖之状,耆旧尝见之。”古人见到海市蜃楼的景观,无法科学作出解释,认为那是蛟龙在此穴居,而眼前的奇景是蛟龙吐气所形成的。

在龙穴岛上,还有一段关于海盗的故事。龙穴岛直面海洋,常年受海潮冲刷,形成了众多的海石洞,其中就有清朝时期著名大海盗张保仔的藏身洞穴,龙穴岛的洞穴可避风雨且人迹罕至,是海盗藏身的首选地。

时过境迁,现在的龙穴岛是世界货物“中转站”——广州港南沙港区和繁忙的中船龙穴造船基地。追溯起源,现今龙穴岛大部分的区域,也是近代围垦形成的。

△位于龙穴岛的南沙港区

△位于龙穴岛的南沙港区

龙穴岛位于珠江出海口,是残丘形成的岛,岛西南方露出的两个相连的沙洲合称“孖沙”,岛的北部称“鸡抱沙”。

二十一世纪初,为适应南沙新的发展需求,龙穴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围垦,龙穴岛西南面的孖沙与北面的鸡抱沙围垦成陆,与龙穴岛连成一片,龙穴岛的面积从3.5平方千米扩大到50平方千米。

△南沙港区一派繁忙景象

△南沙港区一派繁忙景象

之后,

广州港南沙港区和

中船龙穴造船基地相继落,

成为引领南沙

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南北台为南沙街南北台社区,“南北台”是南、北炮台的意思,前身叫“巩固炮台”,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于1835年到虎门后亲自主持建造的炮台,在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大战中被英军摧毁。

战后1843年在原巩固炮台的南北重新建巩固北台、巩固南台,后“巩固”二字被省略,简称南北台。

△原巩固炮台铁炮,现存放于上横档岛的横档月台

△原巩固炮台铁炮,现存放于上横档岛的横档月台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南北台后来成为广州市虎门石矿场。矿场退出历史舞台后,2008年经南沙区人民政府批准,南沙街南北台社区成立。

如今的南北台,重新焕发活力,变成了充满童趣的网红“彩虹社区”。

走进社区,路牌、井盖、墙壁、阶梯……都在缤纷的色彩中。随处可见的是色彩缤纷的创意涂鸦、疍家特色风情壁画,以及五彩斑斓的彩绘阶梯。

其中南虹路、海贝路和花台路三条层次感十足的叠式阶梯最为夺目,南虹路是一条彩虹的石阶;海贝路描绘了深蓝的海洋世界,一条巨型鲸鱼悠游盘旋;花台路以花为主题,大朵洋甘菊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美好的夏日气息扑面而来。

炮声不再,守护不止,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依然生生不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南沙发展进入快车道。

2022年6月,《南沙方案》正式发布,明确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日转星移,随着南沙的高速发展,创享湾、明珠湾等具有现代化新地名不断涌现,南沙地名的精彩故事仍在延续。

资料参考:

1.《南沙历史文化丛书》,广东旅游出版社,2022;

2.《广州南沙历史文化笔谈》,广州出版社,2016;

3.《江河日月长——南沙地名故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Kakin

文字:刘爱荘

图片:刘伟、资料图

视频:许徽、段佳乐、王敏杰、黄雁婷

制图:Kakin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