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西安,就是《长安三万里》所讲述的那片土地。我熟悉这座城市,了解这里的风土,所以,当银幕缓缓亮起、耳熟能详的坊市街道名不断被提及时,长安风物犹如画卷般铺陈开来时,我看到的是大唐盛世风华正茂的样子。
《长安三万里》西安首映礼上的歌舞表演。
一部动画电影,是怎样满足了全年龄段观众的文化诉求呢?孩子们和影片的主人公一起诵读文学名篇,正应了“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台词,通过有形可见的书卷,以及口传心授的诗篇,文化才能永续长安;影片也让成年人在李白、高适等诗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我们所经历的悲欢、所在意的境遇,千年来并没有什么不同。
古典风雅的场景设计。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巅峰无疑是唐代,而大唐的文化高地则自然是长安。所以,当熟悉的唐诗及诗人,通过动画电影形式重新展示在当代观众面前时,这些颇具中华风骨、中国气派的经典,总会唤醒我们精神深处的文化记忆。
首映礼上,集体朗诵《将进酒》掀起高潮。
除了立足于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之外,《长安三万里》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艺术形式的轻盈。影片用精美的画面,展示了一幅长安城自然人文风情长卷,用圆润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让观众认知上产生一种亲切感。而动画电影在表现奇幻色彩上,较之传统电影更有优势。例如,剧中《将进酒》的豪迈并不仅是停留在文字层面,还通过技术构筑的画面来予以阐释。这种具象化的美感,又与观众本身对诗情的感悟高度契合,于是自然深化了观众对影片的体会和感受。
影片再现了大唐盛世繁华气象。
我一直认为,包括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学,具有比其他文化样态更为广阔的阐释空间,而造就这种空间的是人们的想象力。李白、杜甫以及高适这些诗人,他们在诗歌中所追寻的浪漫境界,所描摹的真情实感,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潮澎湃。以电影形式将这些情感具象化,就让人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在影片中得到了“神还原”。
参与感则是《长安三万里》带给观众的另一重感受。电影向观众展示了李白许多经典诗歌的创作缘起,我们看到诗人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虽怀才不遇,却始终充满梦想,由此对诗人的境遇产生了共鸣和参与感。诗人的形象不再遥远,而是与诗歌一起,在观众的心里“活”了起来。
李白、高适等诗人跌宕起伏的命运,让观众心生共鸣。
归根到底,《长安三万里》的成功,证明了“道不远人”,是“道”能有效延续并获得发展的唯一方法。各种文学艺术,特别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诞生之初就一直根植于生活。《诗经》中的“风”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感叹,民间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与此同理。
《长安三万里》中的古都风貌。
假如唐诗只能存在于书本之中,仅仅是供后人瞻仰的“文化高峰”,那其实也就意味着消亡。博物馆里的动植物标本无法延续种群,同样的,只有将包括传统诗词在内的文化样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跟柴米油盐一样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用品,其生命力才能不断延续。
众多脍炙人口的唐诗,都在片中登场亮相。
今天,在西安的曲江池畔,很多路灯灯柱上镌刻的都是唐诗,部分地铁线路的扶手上,也影印着前人的诗词佳句,方便市民和游客在游览和乘坐的过程中温习,让优秀传统文化重回当下生活。
《长安三万里》通过精细的考证,还原出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种种风貌。图为片中的夜宴场景。
盛唐气象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历史“青春”的模样。当秦时明月汉时关都化为烟尘、山河表里潼关路都成了前尘往事,《长安三万里》《长安十二时辰》等文艺作品,让我们重拾文化自信,同时对电影中安史之乱充满叹息和遗憾,进而赞誉和平、渴望升平。正因我们一直在诗歌中抚今追昔,所以才对未来充满期待,渴望中国气派更加彰显、中华气象更加辉煌。
《长安三万里》唤起了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
(李想 作者系陕西青年文艺评论家、2018央视《中国戏曲大会》总冠军)
本文刊发于2023年7月23日南方日报文化周刊文艺评论版
图片源于网络
【运营编辑】郭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