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起裤脚,撸起袖子,市民们有模有样地插着秧苗,在占地170亩的都市农园中体验着农耕生活。市民跟南方+记者说道:“‘一方乐田’都市农园体验感超好,一发朋友圈就得到了好多人的点赞。”
“一方乐田”都市农园。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市海珠区立足区情,积极改革创新,探索超大城市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新路,以“绣花功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高质量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方乐田”都市农园便得益于此,现已成为了广东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广州市海珠区有许多城中村区域,分散于全区各街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位于城中村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制上没有了行政管理的权限,实际上又跟社会治理存在难以分割的关系,难以突破现有机制和自身属性约束,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不断遇到新的管理问题。
据工作人员介绍,广州市海珠区的发展主要面对选举、治理、监管、发展、遗留、内治六大难题。为探索破解困扰高质量的问题,海珠区在干部队伍建设、资产交易监管、内部民主管理等多方面“破难题、立新规”,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
针对农村集体如何选好“领头雁”的问题,广州市海珠区自2020年起,市、区共选派47名德能兼备干部赴20个联社和重点经济社担任第一书记,通过完善章程和选举办法,换届选举采用有候选人的选举方式,经济社使用由社委会成员投票产生社长的“二级选”模式,对超过2500名参选人员进行资格联审,由海珠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换届领导小组审定联社“两委”、经济社社长等关键岗位候选人人选。同时,针对历史问题复杂情况的经济社,采取上门入户面谈和电话访谈方式,听取和收集社员意见,同步开展法制宣传和群众解释工作,全面掌握社员思想动态和经济社情况,经采取广泛征求社员意见和个别重点开展沟通工作等措施,顺利完成换届选举,搭建起年富力强的“头雁”班子,提高“两委”成员平均学历。
针对加强城中村治理中农村集体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广州市海珠区深化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制订加强城中村出租屋管理规定,压实出租屋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责任,提高出租房屋规范管理水平,夯实城中村社会治理工作基础。以瑞宝街为样板,街道探索建立了“1234”工作机制(即“建立1张围合网”“抓实软硬双提升”“建立3个信息库”“构建4化管理服务体系”),用智慧围合推动城中村治理升级。针对改制后农村集体散布多个街道的情况,持续开展体制改革探索,选取联星联社为试点,探索经济社直接由属地街道指导监督,党组织移交属地街道,编制管理权责清单,强化南石头街、沙园街等属地街道的“话语权”;针对考核评价不够科学客观问题,海珠区实行日常综合和重点专项工作“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选举资格挂钩,有效督促激励集体干部在社会治理中担当履职作为。
针对集体财务资产监管不够公开透明的问题,形成“资产名称+现状照片+地图位置+合同文本+权属证明”的“五合一”的数据模式,社员可通过公开途径凭身份证号码、人脸识别查询、投诉反馈;针对农村集体开设二级企业的管理问题,全市率先制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下属企业规范指引,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下属企业的监管要求,对设立企业、开设账户立规矩、定守则,遏制设立企业和账户的随意性,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今年以来,已推进16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下属企业完成注销整合,其中有8家注销整合至规上企业,整合资产超过500万元。
针对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只看租金高低,不问经营内容”的问题,广州市海珠区以产业载体项目引入指导意见为抓手,对规模以上物业根据产业类型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合理设定交易项目租赁期限和准入条件,推动农村集体经营管理目标与海珠区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产业引入措施实施一年来,共协同推动农村集体引入20个项目成功落地,签约合同总额约10.80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集体“讲产业、讲发展”的经营理念。如联星联社在宝业路项目原为广州市知名宵夜街,管理问题突出、拆除整治难度较大,经沙园街、昌岗街和职能部门多方联合发力,引入企业对超过1.5万平方米的集体物业进行连片升级,全力打造“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同步解决该区域建设标准低、物业老旧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社员利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针对城市更新的发展需要,对城市更新范围内的集体资产提出合作主体托管或过渡期租赁方式,推动农村集体实现城市更新和产业项目引入“双平衡”。
针对历史遗留的各种难题,广州市海珠区大胆探索创新,用发展思维积极处理解决。自2020年来,积极配合省、市、区开展多轮巡察和审计,出台了《广州市海珠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实施办法》,围绕巡出和审出问题抓落实,由区统一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分类分批形成4000余条项目,指导落实逐条对照整改,整改一条验收一条,确保村社资产、财务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推进市清产核资试点,对梳理出的历史问题合同,通过指导农村集体进行协商谈判、法律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提高收入,为农村集体增加合同收入超过1.8亿元,推动一批资产合同重新纳入监督管理,解决了一批信访难题。如官洲街道仑头联社东泰厂项目,原合同为“以租代征”的不规范形式历经多次转让,但农村集体按原合同约定已无租金收入。经纪检监察、法律调解等多方介入,农村集体与实际经营者最终达成一致,解除原历史协议并重新签订合同,每年租金收入超过250万元。
针对农村集体内部管理相关规定未能与时俱进的情况,广州市海珠区大胆运用法治和德治思维破解内治难题。在全市率先制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员(股东)落实社会管理责任制度示范文本,以法、理、情为基础,搭建一套集体内部规则机制,梳理社员(股东)在城市管理中密切相关的出租屋管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方面具体责任措施,配套相应的奖惩办法,推动集体组织文明自治。目前各农村集体均已更新组织章程和村规民约,其中华洲街土华联社通过民主表决印发的《社员管理制度》,划定行为红线,明确奖惩机制,将落实社会管理责任与股份分红挂钩,对今年7月2日火灾涉事房屋屋主给予扣减半年股份分红的处分,对社员群众形成了良好的“既要看租金,也要讲安全”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氛围,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针对集体组织股份管理问题,近年大力推动农村集体通过民主协商方式进行了股份固化,实现了“生不增,死不减”,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础。各个联社通过引导农村集体通过司法判决途径、引入法律顾问、内部民主协商等方式,解决外嫁女、嫁入媳妇、股权继承等问题,使依靠法治、相信法治的模式深入民心。
广州市海珠区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双成效”,积极促进队伍建设、集体资产、民主管理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破解六大难题的成功经验为超大城市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示范。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实习生 刘伟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