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暨“所得·所见”项目启动仪式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简称“农讲所纪念馆”)举行。
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主办,旨在呼应广州首个红色文化宣传月主题,促进红色资源共享,推动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培育和打造广州独特的红色文旅品牌,让革命遗存“活起来”。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模式
今年是农讲所纪念馆建馆70周年。70年来,数代纪念馆人持之以恒、孜孜不辍投入征藏事业,积累了众多重要的藏品,使许多原本散落各处的革命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展示,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2021年,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小文物·大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项目,以创新的模式,让馆藏《农民问题丛刊》、周恩来亲笔题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珍贵文物实现“破圈”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项目被写入广东省文旅厅发布的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
与第一季相比,“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进行了全面提升,聚焦农讲所纪念馆藏品的入藏经历,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将文物的“内心”与观众的情感连接起来,打造具创新性、普适性的红色文物入藏与传播机制。
项目将藏品的探查、发现、入藏、研究、展示、传播全链条聚合成为一个整体,让红色文物征藏的“幕后故事”与大众传播无缝连接;以“文物生活史”的眼光呈现藏品,追寻其使用、流传的脉络,使之成为观照时代、引发共鸣的有效媒介。
《农民问题丛刊》原件首度展出
农讲所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大革命时期第一至第六届农讲所办学情况与农民运动发展历程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建立的11家纪念馆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纪念馆工作人员已在全国各地征集调查第六届农讲所学员、教员文物资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继续征集第六届农讲所学员、教员文物资料的同时,开展第一至五届农讲所学员、教员文物资料的征集调查工作。本世纪初,历届学员陈叙伦、张明远、曹广化、王首道等及部分农讲所教员的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资料得以入藏。
自2018年起,馆方探寻农讲所学员、教员足迹,组成多个工作组分赴全国各地,访故居,探遗址,寻后人,查线索。2023年,“历届农讲所学员足迹寻访”专题项目启动。
目前,农讲所纪念馆已收藏各类文物与资料6000余件/套,其中有1500余件/套是珍贵文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品体系。
记者注意到,在21日农讲所纪念馆崇圣殿举行的“所得·所见”首回展中,馆方多年来征藏工作的成果得以系统地与观众见面,其中不少展品从未公开展出过。比如首度展出毛泽东同志主编、馆藏一级文物《农民问题丛刊》原件,集中展出农讲所唯一专职教员萧楚女的相关文物,首度集中展出向农讲所纪念馆捐赠文物数量之最、农讲所学员解学海之子解嘉麟捐赠的代表性文物等。
文物征集地域涵盖海南、内蒙古、北京、河北、安徽、江西、江苏、广西、陕西、四川、广东等省市区,且大部分文物是烈士遗物,蕴含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
专家共议红色征藏与传播
活动现场的沙龙环节,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吴芝圃后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佀志广,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原站长肖洽龙,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黄素娟,农讲所纪念馆副馆长雍玲玲等就博物馆藏品的征藏、展示、传播、作用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对于文物的作用,佀志广表示,“文物,别看它很小,但是它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精神和信仰。要认真做好文物工作,使文物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肖洽龙谈到,革命文物外形朴素,但它就像家里的传家宝,是我党的宝贵财富,需要倍加珍惜。
为什么要让革命文物“活起来”?黄素娟是这样说的,“在过去可能更多是看图文,现在有了多媒体等环节的设计,这些都推动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兴趣。设计历史场景的再现,观众能够不仅是看见历史文物,还可以鲜活地体验历史现场。”
对于“所得·所见”项目的启动初衷,雍玲玲表示,希望打通纪念馆的文物征集工作与大众传播,让更多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纪念馆的幕后工作、人文情怀与传承担当,将纪念馆文物的征集从幕后推向台前,吸引更多人关注革命文物保护工作。
参加活动的专家学者们表示,农讲所纪念馆的藏品是重要的历史见证物,承载着革命先烈的信念,凝聚着跨越时空的力量。捐赠者、收藏者、研究者,以及社会大众对之投入的关注和心血。
馆方负责人介绍,“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还将在年内推出多场重点活动,相关资讯将通过馆方平台和多种媒体渠道与观众分享,欢迎公众踊跃参与。
南方+记者 黄堃媛 实习生 贺钰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