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应在更好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上下功夫

纪录中国
+订阅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一。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记录历史、传承文脉的重要影像载体,其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彰显,也有利于国人知来处、明根源。近年来,《河西走廊》《中国》《西泠印社》《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批精品纪录片,均展现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获得热烈的社会反响。不过,对于五千年浩瀚的中华文明史而言,当前历史文化纪录片所呈现的文明连续性还远远不够,有待创作者、管理部门和社会各方给予更多关注。

连续性并不仅限于时序维度,而应有充分的时空跨度呈现及对重要事件、现象、人物和历程的必要反映,并以正确的史观进行解读思考和价值表达。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在表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时,有些题材成为创作热点,获得大量资源投入,有些题材则冷冷清清,甚至乏人问津。比如,反映古代历史的纪录片并不鲜见,讲述远古时期中华文明起源的作品则屈指可数;反映知名文化地标的纪录片反复推出,讲述未知故事、予人新知的作品则少之又少;反映政治军事的纪录片不胜枚举,讲述思想文化变迁的作品则处于较边缘地位。这些现象背后,既有创作者自身知识积累、文献资料方面的原因,也受视听表现水平、商业价值、政策导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其一,实施精品工程,突出地域文化,描绘连续完整的文明图卷。一方面推出一批站位高、策划新的纪录片精品,突出“龙头”和示范作用。当前,若干大型项目已经实施,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寻古中国》,首批推出6个系列30集,依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展现中华民族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近期已播出的《古蜀记》呈现了古蜀文明的辉煌以及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这是过往纪录片鲜少涉及的内容;上海广播电视台即将推出的《何以中国》邀请从新石器、夏商周到秦汉时期考古领域的专家,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拍摄地既包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关注的遗址,也有最新发现、尚未公开成果的“考古进行时”。另一方面,各地广电媒体和纪录片机构应充分梳理发掘地域文化资源,深耕在地性创作生产,在拾遗补缺中丰富地方文化影像库,为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小而美”的拼图。如,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等摄制的《家在顺德》是国内首部关注祠堂文化及家族传承的纪录片,已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面向全球华人播出。

其二,在全媒体传播生态中不断创新纪录片美学形态和符号体系。长期以来,一些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受到美学观念和表现手段的限制,知识性、教育性有余,故事性、观赏性不足,因而观众不爱看、不点赞,传播效果不佳。在全媒体传播生态中,创作者更应当锐意进取,创新美学形态和符号体系,在创作中引入新观念、新技术、新形态,让反映上古时期文明起源的纪录片也能引人入胜。如《寻古中国》以“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运用XR+、自由视角、大场景3D扫描等新技术,基于科学考证设计呈现出全新的视觉符号形象,开播后反响热烈。

其三,加强政策性、公益性扶持。以纪录片形态记录、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总体上属于公益性生产,所提供的是公共文化产品,以社会效益优先,很难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得投资与回报,因此需要各地政府管理部门及文化公益基金加强扶持。特别是在媒介生态发生巨变、媒体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政策性、公益性扶持的力度,已成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能否繁荣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江苏省广播电视局自2018年启动的“江苏纪录片百人扶持计划”,创新机制扶持地方纪录片生产,就先后培育了《竹泓港》《重启园林》等文化纪录片精品。

综上所述,汇聚纪录片行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力量,从全国到地方加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及规划扶持,努力弥补所存在的断裂、空白与缺片,使国内外观众能够通过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中国纪录片服务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神圣使命。

(作者唐俊,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