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尼雅遗址:沉睡千年的精绝古国

广州海事博物馆
+订阅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这样一个古遗址,诸多遗迹表明,这里的居民似乎是遇到突发事件而离开家园。

院中还未栓开的爱犬化成白骨、还未起坛的酒深埋黄土,屋内摆放整齐的文书似乎还等着主人再次翻阅......

这就是神秘的尼雅遗址精绝古国的所在地。

●  ●  ●

尼雅遗址的重现

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新疆的势力范围,纷纷派出探险队进入新疆,探查山川形势、道路交通、城镇分布以及地方政情等军事情报,这也在当时掀起了一股西域古物收集热潮。

英国考古学家、文物大盗斯坦因带领的探险队便是其中之一。他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盗掘了丹丹乌里克遗址后,一次偶然中,在尼雅河附近与手拿古代木牍文书的当地乡民伊不拉辛相遇。斯坦因早年攻读印度古文字学,因此立即认出这件古代木牍文书上写的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的佉卢文。

(佉卢文木牍 , 汉代 ,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河流域古犍陀罗地区,后来流行于中亚广大地区,废弃于公元5世纪中叶鄯善王国末代君主真达亡国之际,直到19世纪才被重新解读成功。

这种消失已久的文字居然出现在新疆,这极大程度上吸引了斯坦因。在得知这件文书是从尼雅河下游古河道废墟中拣到的之后,他意识到,尼雅河附近很大概率还有未被发掘的古城遗址。

(尼雅遗址  图源:考古中国)

经历了几天的长途跋涉后,探险队一行人来到了这座古代废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遗迹中古城、官署、佛塔、寺院、庄园、种植园、冶铁作坊、窑址等古代建筑清晰可见,坐落在尼雅河古河道终点处的沙丘、沙岭之间。

(尼雅遗址)

根据逐步出土的佉卢文简牍和汉简,基本可以确定,此地千年以前正是古书中记载的、消失在茫茫大漠中的精绝古国。

精绝古国

《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初年,西域地区有许多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的城邦和行国,史称“西域三十六国"。由于戈壁大山的阻隔,它们分散、闭塞,各自为政,正如史书所说“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 西域统一于汉的版图之后,部分小邦国便成为边塞重镇。

(西汉时期西域史图)

尼雅遗址所在的精绝国原便属于汉代西域三十六国。《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

汉代的精绝国只是一个拥有400多户、3000多人的城邦小国,但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度“商贾云集,繁华富庶”,是丝绸之路南道重要的城邦国家。

尼雅遗址考古新纪元

干燥的沙漠埋藏环境,使得遗址里大量的木构房屋建筑遗址、佛教遗迹、贵族墓葬、古尸、丝绸毛织物等较好地保存下来,成为研究中国汉晋时期西域城邦绿洲历史文化的弥足珍贵的资料。

自1901-1931这30年里,斯坦因四次进疆,挖掘盗取尼雅遗址文物几千件,一切都给尼雅遗址后续的考古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斯坦因探险队挖掘出土的木器)     

(斯坦因盗掘的N24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人员数次前往尼雅遗址,开启尼雅考古新纪元。改革开放时期,在日本僧侣小岛康誉的资助下,中日联合进行尼雅遗迹考察,揭开了尼雅考古的新篇章。考察所确定的尼雅遗址范围中,已查明的古迹达七十多个,是此前斯坦因所记录的两倍,更是出土了许多重要文物。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护膊,复制品,现

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便出自尼雅遗址中,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织锦上排布的“五星”为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古代中国,“观星文、察地理”之责由皇家史官肩负,所以这件出现了天文内容的织锦护臂自然也是由皇家织造,被当作“信物”赐给了西域绿洲城郭古国“精绝”的王公贵族,是汉朝治理新疆的证据,表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8号墓出土时情况

第 8号墓出土“五星”锦情况   

除了这件重要的织锦,尼雅遗址还出土了另外两件织物——“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栽绒毯

两汉时期,“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安乐如意长寿无极”“千秋万岁宜子孙”等各式吉祥语极为流行,这一汉风时尚也传到了千里之外的西域精绝国。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

锦鸡鸣枕 ,东汉,现

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采用三色汉锦织法,用五种颜色的丝线织成云纹、茱萸纹、禽兽纹和吉祥语等图案,经线、纬线循环交错,向世人展现出汉代精湛的丝织工艺。

(栽绒毯,东汉,现

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栽绒毯则是古代毛织物的一种。新疆居民喜爱地毯,栽绒毯组织致密、柔软结实,纹样新颖。

在尼雅遗址出土的一批佉卢文木简、木牍中,很多提及“地毯”“和田地毯”及“粗地毯”等内容。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推测,地毯在精绝古国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还有可能发展成丝绸之路中贸易的货物。

(东汉串珠项链,汉晋时期,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除了织物,1959年,民丰县尼雅遗址还出土了一条东汉串珠项链。项链由多种形状各异的宝石串成,颜色丰富层次感强,珠子大小也错落有致,展现了古代西域人民的审美取向。

●  ●  ●

///

《汉书·西域传》记载:

东汉时期,精绝、小宛、且末被日益强大的鄯善国兼并。公元3至4世纪,精绝国在历史中消失。

厚重的沙海默默保存了古风遗迹,直到今人回首、寻觅,又慷慨地把记忆归还,引导我们垂首礼敬历史记忆。

上文所提到的

出土于尼雅遗址的文物

正展出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西出阳关——新疆文物精品展”

面向全社会开放。

欢迎广大市民前来观展,

通过文物的语言,

领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

辉煌与风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