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盛夏,蝉鸣声声,芋叶飘飘。蔚蓝的天空中飘过朵朵洁白的云,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近处清洌的小溪悄悄流淌。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桂头镇阳陂村的田垄上,听刚忙完农活儿的村民诉说着眼前郁郁葱葱的香芋田。
阳陂村的香芋种植基地。
桂头镇是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一个平原镇,也是乳源最大的香芋种植地区。截至2022年,全镇种植香芋面积达2937亩,产量达880万斤,产值达1770万元。桂头镇种植的香芋个头大、品质好,是广受市场欢迎的优质食材。阳陂村作为该镇最大的行政村,正在加快打造“互联网+”种销体系,努力构建瑶乡优品三产融合发展形成闭环、带动村民提质增收的香芋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
据阳陂村村委工作人员冯香尧介绍:“阳陂村绝大部分村民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产出,村民主要种植香芋、水稻和马蹄,其中香芋种植比重非常大。”近年来,为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形成规模化种植、经营、发展的新格局,阳陂村村委立足香芋产业规模优势,采取了“政府+帮扶单位”的模式筹建加工厂,带动农户增收创收。2021年,桂头镇阳陂村的“瑶乡香芋”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获广东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重点项目。
正在建设中的香芋加工厂。
冯香尧介绍,目前桂头镇在省委外办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已投入100余万元建设香芋加工厂,不期将正式投入生产,引进香芋预制菜、香芋片和香芋派等产品的生产技术,提升香芋的产品附加值,增强桂头香芋的市场竞争力。
突击队成员在香芋种植基地调研。
据了解,近年来阳陂村的香芋亩产量为2000-3000斤,市场批发收购价格为2-3元/斤,绝大部分香芋由本地或外地客商入村收购,小部分香芋则由村民自行运输至农贸市场售卖或自用。除了病虫害(根腐病、霜霉病等)对香芋产量造成的损害外,销售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导致的“供过于求”的状况也成为当地香芋产业发展的阻碍。香芋“走不出去”的难题,使得村民增收空间受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积极响应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积极组建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动员大学生深入基层,与驻村工作队高效联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作为首批省级优秀示范种子项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学生组成的‘芋’后春笋项目团队有效聚集高校、政府、校友平台等多方优势资源,为当地延伸香芋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出谋划策、解决难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驻阳陂村第一书记商杰强说。
当地村民种植香芋。
针对阳陂村香芋销售面临的发展困境,阳陂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负责人冯创谈道:“阳陂村电商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阳陂村大部分村民并不了解线上直播与线下对接渠道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由于线下产业链尚未完善,物流运输方面阻力较大,线上线下渠道对接十分困难。”
销售方式单一、销售渠道不畅、宣传途径受限是阻碍阳陂香芋“走出去”的重要因素。当地种植户面临成本高、利润低的困境,打击了村民种植香芋的积极性。据悉,当地政府和驻村工作队也在积极探索打造新型销售渠道,通过创新农产品销售形式,推进实现电子商务模式重点覆盖,搭建线上运营直播平台,建立“互联网+”式种销体系,打破线上线下对接壁垒,为提高农产品销售量蓄势。力求实现一到一点五产的生产模式向二产三产的延伸,提高香芋农产品的价值转换率。
“我们团队将集合多方资源优势,运用品牌营销专业知识,通过O2O模式获取流量和知名度,将瑶族的刺绣、歌舞等文化元素融入香芋产业,致力于打造‘瑶族文化+香芋’的独立IP,为助力阳陂村香芋的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贡献微薄力量。”项目团队队长瞿志成表示。
阳陂“香芋”,相遇阳陂。一群青年大学生暂别书香校园,带着知识和梦想奔赴田间地头、乡间小道,与村民和基层工作者共话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用实际行动书写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故事。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他们“香芋”阳陂的故事正在继续……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张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