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的选择,是欲速不达还是扭转乾坤?

汽车现场
+订阅

7月20日下午,上汽集团有关负责人就此前奥迪购买上汽电动平台的传闻回应称,上汽和奥迪达成共识,双方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因此双方将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开启合作新篇章,为实现双赢提供保障。随后奥迪中国有关人士也对此进行了相应回应。

目前奥迪在华销售的四款纯电车型均依靠大众集团旗下品牌共同使用的四个电动车平台,分别是MLBevo平台、MEB平台、J1高性能电动平台以及负责高端纯电车型的PPE平台。

其中,奥迪A6 e-tron和Q6 e-tron两款重点车型都将基于PPE平台生产,但主攻PPE平台的中国长春工厂正在建设中,预计2024年底才能投入量产。同时,PPE平台对应的软件架构已经连续两年延后交付。

对于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奥迪而言,购买或联合开发电动平台,优先选择现有合资伙伴是很正常的做法,由于一汽本身没有合适的平台,上汽自然成为首选。

奥迪与上汽合作开发电动车,好处是可以加快奥迪推进电动化速度,大幅降低初期研发成本,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隐忧。

其一,奥迪定位豪华品牌,采用与上汽智己或者联合开发与之相近的平台,是否会削弱其品牌调性。

其二,新平台出品的车型,自然由上汽奥迪销售,这样是否会加剧“南北奥迪”之间的内耗。在7月15日一汽和奥迪联合表示,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将按计划于2024年底为中国市场投产基于PPE平台的奥迪车型。奥迪两家合资车企分别单独开发电动车型,势必增加未来电动化布局难度。

事实上,奥迪在中国投放的产品,包括市场定位和车型属性,都比较混乱,不少消费者甚至分不清上汽奥迪和一汽奥迪分别有哪些车型。

从战略定位来看,上汽奥迪承担了更多了“试验田”的作用,在一汽奥迪中,主要负责奥迪全球化的产品。

当然,未来“南北奥迪”的电动车也有资源共享的可能,比如在软件方面,奥迪自身软件系统的发展进度始终徘徊不前,严重拖电动化的后腿,而上汽星云平台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星云平台提供两套电子电气架构,应对当下主流的整车OTA需求,及面向L3级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需求。

总之,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电动车,确实在电动化方面争取到时间和成本的优势,但也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文/许方华


编辑 潘沈思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