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竹编,路在何方?

广宁发布
+订阅

广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竹林面积约有108万亩,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是全球青皮竹中心产区。丰富的竹林资源,为竹编提供了沃土,当地人几乎家家户户有制竹、用竹的习惯。最辉煌时期,全县成立了40多家手工作坊,生产竹编制品,产品远销欧美。

但如今,竹编企业却难觅踪迹,竹编制品成为被“束之高阁”的博物馆“藏品”,竹编艺人面临失传。广宁竹编的路在何方?如何涅槃重生?

现状:竹编技艺面临失传

近日,记者走进广宁县,竹林遍野,路边、山边郁郁葱葱。因竹而生、因竹而兴的广宁,巧做“竹文章”,衍生出了竹初加工产业、深加工等产业,加工企业林立。相较之下,竹编则像是散落在乡间的“明珠”,珍贵却少人问津。

黄世彩展示自己的竹编制品。西江日报记者杨丽娟摄

在古水镇古水河上的疍家人黄世彩,与丈夫李启林赶早出河打鱼回来,将新鲜的小鱼煎炸后,放在自己编织的竹制品上晾晒。家中的竹萝、竹盆、竹扇、竹席、竹枕、竹字画,都是她纯手工编织而成。最让她引以为豪的是,自己编织的竹席嫁妆,一用就是30多年,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她的竹编制品精致讨巧,作品一度拿下2023年广宁县竹编技能大赛的金奖。

“这么巧的手工艺,是否想过以此为生?传给下一代?”黄世彩坦言,随着物资的丰富,铝制品、塑料制品等价格低的生活用品,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竹、木制品,没有市场自然也就没有生产,年轻一辈更倾向于到城市寻找高薪工作谋出路,“没人传承,确实挺可惜的。”

今年72岁的老竹编手工艺人江炳贤,从事竹编技艺将近60年,同样也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他感慨地说道:“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项技艺恐将面临失传。”

而像他们编织竹编制品的手工艺人也越来越少。广宁县文化馆馆长梁永瑞告诉记者,竹编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竹编文化和传统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宁县为挖掘和传承竹编技艺,举办了多期彩色竹编传习活动。今年,将竹编非遗传承人作为单个项目申报,加大竹编技艺的保育力度。同时,邀请传承人进校开展竹编技艺教学,目前,已有三所学校开设有竹编课程。

调查:难以找到交易的平衡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物资匮乏,竹子和木头成为了主要的生活物资来源,竹制品、木制品需求旺盛。广宁生产青皮竹和茶秆竹,是制作竹编工艺品和竹编家具的上好材料。为发展竹产业,当时的广宁县手工业局成立县手工艺国营厂,组织生产竹制品。彼时的竹制品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日用品,做工简单,价格低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产生,劳动效率的提高,工业产品成本下降,人们更喜欢使用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铝制品等,竹制品逐渐退出市场大潮,成为了自给自足的小众产品。

黄世彩拿起一把竹篾告诉记者,一节青皮竹仅开蔑已用了大半天时间,而要编织一把带文字的扇子则要两三天时间,一幅字画专门编织需要三四天,一张竹席需要一个星期。纯手工编织的竹编制品难以量产,人工成本高,一幅字画卖两三百元,“叫好不叫座”。

“旅客会过来参观了解竹编工艺,但没有旅客购买,买方觉得贵,卖方却挣不到钱。”李启林苦笑着说道。对此现象,梁永瑞道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卖贵没人要,不卖贵成本回不来,两者难以找到平衡点,归根结底在于:社会对非遗文化和手工艺人的认知多,但认同少。”

破局:走高端化发展路线

浙江安吉县也是“中国竹子之乡”,安吉的竹制家具精致、高端,享誉全球,产品远销国内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宁县大力发展竹产业,引进和挖掘竹编技艺人才,今年引入了广东华元鑫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营竹制品家具、木制品家具、金属家具等,竹编迎来了一线生机。

引入竹编制品企业编织的竹椅家具。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摄

邱正俊是四川人,祖辈都从事竹编工艺,自己也学得一手好手艺。此前,在安吉县竹家具企业就职,看到了广东竹编家具市场广阔,以及广宁丰富优质的竹资源,来到了广宁县发展。“竹编家具深受高端人士和外国人的青睐,是不愁市场销路的。”邱正俊对在广宁建厂生产竹编家具信心十足。

“退出江湖”几年的江炳贤看到了竹编传承的希望,也加入该公司继续为传承竹编技艺培育新生力量。江炳贤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随着大众从满足生活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转变,竹编制品也要向现代新款式发展,走高端化路线才有出路。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