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发生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区市场监管局紧急提醒!!!

今日濠江
+订阅

近日,媒体报道了河南省永城市有人疑因食用受米酵菌酸污染的“凉皮”中毒伤亡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给同为高温潮湿的汕头地区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2020年7月,揭阳市惠来县也发生一起进食粿条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有11人食用河粉(粿条)后集体中毒,其中1人抢救无效死亡。为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防范此类食物中毒事件,濠江区市场监管局(区食药安办)特发布如下风险提示:

 一、何为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毒素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这种细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容易在偏酸pH(5~7)、温度为25℃~37℃的环境中滋生,特别是高温、潮湿的夏、秋季非常适宜这类细菌繁殖。该菌在特定温度和生长条件下可产生小分子毒性代谢产物——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关键因素。米酵菌酸对热稳定,经100℃煮沸和高压烹饪也不能破坏,是引起食物中毒和食用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容易造成米酵菌酸中毒食物

1.米粉制品:凉皮、粿条、肠粉(卷粉)、米粉等湿米粉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易引发中毒。

2.薯类制品:粉条、宽粉、红薯淀粉等。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如果环境不卫生,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如泡发过久,存储环境潮湿都有可能被污染。

3.泡发木耳、银耳:泡发后的银耳、木耳放置在温湿环境中极易滋生细菌。

4.开口椰子:椰子在被采摘后,存放时间过久会变质,而开口的椰子更容易滋生细菌、真菌,椰毒假单胞菌就是其中一类,变味的椰子水更是千万不能饮用。

三、避免米酵菌酸中毒专业建议

1.食材储存宜分类,避免交叉污染;生熟分开,及时清理太重要;

2.不买家庭自制或小作坊制作、出售的米面类食品;

3.不买卫生不达标的小摊贩销售的凉粉、凉皮等食品;

4.泡发木耳、银耳等菌类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不要采食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

5.没有标签标识或者标签标识中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不明确的产品不买;

6.仔细阅读产品标签,感官异常、超过保质期(湿米粉保质期一般为24小时)的产品不买。

四、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食品销售者、餐饮服务单位等食品经营者在购进湿米粉时,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做好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工作,确保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证。

湿米粉应按照标签标示的储存条件进行冷藏或在阴凉处保存,做好“三防”(防鼠、防蝇、防尘)措施避免受到外界环境污染,并在保质期内销售食用完毕。

储存销售散装的湿米粉应当在储存容器外或货架、货柜等显著位置上用公示牌或标示牌标明食品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事项。

对于过期未销售或未加工食用的湿米粉,要及时销毁处置,做好销毁记录(包括图片和文字等),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过期湿米粉不回流经营。


信息来源:区市场监管局(区食药安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