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公寓的兴建,背后蕴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命题。
在博罗,这股浪潮之所以从园洲起步,与当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紧密关联。改革开放后,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园洲开启了早期工业化的进程,也由此奠定了村集体经济的雄厚根基。据统计,截至2022年,园洲村集体年收入超千万元的村共有5个,超百万元的共有14个。已建成或即将兴建农民公寓的村,建设资金也大多来自村集体。
村集体富起来了,进一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是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这一切,并不是仅仅依靠兴建农民公寓就能实现。
最为关键的是,让村民从对土地的单一依赖中解放出来后,如何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农村资产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与城镇全面对接,如何使村民真正融入新型乡村生活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上楼,首先解决了宜居的问题。要让乡村更宜业,就必须导入产业,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释放农村资源产业化的可能性,让更多的农民从重塑的农村现代产业中受益。
新时代新征程,和美乡村建设既要求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就意味着,既要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要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从而实现乡村由表及里、软硬实力兼具的现代化。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城镇与乡村各美其美、协调发展。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廖钰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