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传统精神当代表达,“六月六”塔坡庙会新看点与老故事

南方+ 记者

在佛山核心商业街区岭南天地、福贤路、兆祥路一带,塔坡庙会的旗帜已沿街树立,广东粤剧博物馆门前的大型艺术装置,正在搭建之中。今年六月初六适逢本周日,当天,2023塔坡庙会即将拉开帷幕,盛大的本土民俗活动氛围感,扑面而来。

打上了佛山本土文化烙印的塔坡庙会,是串起佛山古镇千年历史与当代生活的文化纽带,是当代人触摸岭南文脉、感悟传统精神的原乡文化空间。背靠岭南、面向世界,“佛山之心”核心街区、佛山古镇所在地——祖庙街道,从2016年恢复塔坡庙会至今,一直秉承弘扬传统、开拓创新的文化自觉,不断强化民俗盛会的仪式感,持续探索庙会经济产业链,积极拓展民俗活动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它扛起了传承岭南文化和促进创新融合发展的大旗,找准“根源信、商业潮”的流量密码,以“永不落幕的庙会”和贯穿四季的民俗盛宴,为当代人奉上一个烟火升腾、活色生香、蒸蒸日上的佛山古镇。

回望与复兴

从圩场到庙会,“文化原乡”可感可触

“塔坡”一词关乎佛山起源。塔坡一带本就是兴盛之地。千年积淀的佛山之根,体现着佛山的文化魅力与城市精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周日安,曾对塔坡、佛山和禅城三个地名从梵文的角度做了考证。事实上,这三个音译地名,折射出广府地区海洋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对外来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

史料对塔坡与佛山初地的关系有着明确的记载。乾隆《佛山忠义乡志·佛像》载:“旧传乡之初,聚夜辄见塔坡岗有光,掘之得三铜佛像,因建寺于其上,以奉铜像,名塔坡寺,乡称佛山,益以此也,后寺毁于明洪武时。”道光《佛山忠义乡志》载:“当乡初聚时,乡人尝夜见其地有光烛天,乃掘得古佛三尊,并有碣日:塔坡寺佛。遂以供之经堂,建塔崇奉,因名其乡曰佛山。”

明天启七年(1627)重建塔坡古迹时,塔坡岗已开辟为普君墟,塔坡岗一带也成为热闹的圩场,并在史料中留下普君赛会的生动记录。2013年5月,塔坡古迹重启修缮,2014年农历六月初六,经过修缮的塔坡古迹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

从2016年正式恢复塔坡庙会系列活动开始,祖庙街道进行了连续多年的尝试与探索,致力于挖掘和探寻古镇精神根脉。2021年5月,禅城区公布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祖庙街道申报的项目“塔坡习俗”名列其中。

参加过塔坡庙会的人,都会对庙会活动的取水仪式印象深刻。一声响亮的“取水喽!”塔坡原住居民以传统竹篙打水的形式,将装满木桶的井水徐徐取出,倒入古时传水专用的铜磬。井水沿街巷方阵的传递,带来“塔坡水长流不息,润泽万物”“洗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的美好寓意。

塔坡庙会的仪式感。资料图片

塔坡庙会的仪式感。资料图片

夏日里触碰这千年不涸的井水,不仅会让人的感官和精神为之一振,更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来人,与佛山传统文化产生了实实在在的连接,树立起对佛山传统文化最为鲜活的认知。

这场本土庙会仪式感满满、本土文化特色突出,不仅被文化学者们称之为“活着的民俗”,更成为佛山人自己的“狂欢节”,成为佛山民俗文化在每年六月六这个时间节点的缩影和集成。它穿越千年,历久弥新,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实现了从古圩场到庙会的蝶变,迎接佛山人、珠三角人来找寻城市之根、岭南文化之根。

这背后是祖庙街道对自身传统源头的不断回溯、梳理与再打捞、再发掘。背靠岭南,面向世界,在扛起传承岭南文化和促进创新融合发展的大旗中,这样的坚守也成为祖庙重建和弘扬传统源头的一种文化自觉。

“洗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佛山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夏日塔坡井水的清冽,传水仪式的崇敬感,是佛山文化原乡最亲切、最朴实本真的存在。塔坡一带,每个老街坊都像一本书,都能对塔坡旧事娓娓道来。近年来,官方和民间接连发起文化传播传承志愿服务、传承庙会志愿者行动等,更以一种的文化自觉,带动起老街坊与小红书、B站用户等新生力量,共同参与到初地文化的构建和传播中。

在这里,初地文化的传统不但没有丢,还涌现和衍生出越来越多新的文化地标和故事。在塔坡古迹周边的老社区里,深藏美术馆、628初地等艺术空间,正在用适合当代人生活和审美的方式,讲述着佛山古镇的发展故事。再加上未来拟设立的非遗文化体验工作室和文化艺术“大咖荟”等,像这样,初地文化融入到城市肌理、融入生活底蕴、融入当代生活与现代价值,使佛山初地构建起的原乡文化空间不断延伸,并更加可观可感。

初地文化融入到城市肌理、融入生活底蕴中。资料图片

初地文化融入到城市肌理、融入生活底蕴中。资料图片

民间与狂欢

草根嘉年华里的城市精神

祖庙街道一直在思考扩大塔坡庙会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并致力于对庙会文化的产业链条进行更加合理的定位,延伸和拓展庙会文化产业链。

从2019年起,塔坡庙会开始扩容升级,2023年的塔坡庙会,一改以往由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首次引入市场化运作,调动商圈、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通过摊位出租、联动宣传、商业置换、研学游、推出联名款产品等,探索“文化+”为城市发展赋能的多元路径。

2023年塔坡庙会的前期招商,吸引了众多商家的积极参与。“六月六”当天的取水仪式,还有望将塔坡水接引到普君新城等周边商家,顺风顺水引福归家。将传统仪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市民群众还可以趁墟市、逛庙会、游古镇。主办方希望,通过打卡一系列潮流时尚的街舞及夏日畅玩项目,吸引更多人走进佛山初地,体验塔坡魅力。

不论是市民群众自发前来接水引福,还是庙会墟市、夏日畅玩等活动设计,凸显的都是塔坡庙会的民间参与性、草根性与包容性,突出的是来自民间大众的创造力与内生动力,这与佛山古镇千年历史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

回望历史的长河,佛山人爱过节、爱狂欢,古镇各类神诞赛会、春秋二祭、各手工业行当的“师傅诞”,民间岁时祈福节庆等公共活动接连不断,林林总总的“草根节日”,四方行业商贾竞相资助,赛会节庆的庆祝活动接连不断。有“古镇一年下来,佛山人‘迎赛无虚日’”之说。

汾江河畔的水上关帝庙重启。资料图片

汾江河畔的水上关帝庙重启。资料图片

佛山古镇这一场又一场盛大的party,以其公共性和草根性带来广泛的民间参与和文化认同。作为国内四大名镇之一,彼时佛山古镇的支柱行业冶铸业、纺织业、制陶业、中成药,远销海内外,佛山镇内二十八铺商贾云集。通过自发形成、积极参与的行业赛会节庆,佛山人一边集体致敬古镇实体工商业带来的财富与荣光,另一边,又通过这样的民间狂欢,在诸多外来人口之间、各行各业之间,达成开放包容、务实奋进等城市精神层面的共识,形成工商立市、诚信为本等城市文化心理的认同。

尤其是据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载:“六月初六日,普君神诞,凡列肆于普君墟者以次率钱演剧,几一月乃毕。”每逢六月六,但凡是在普君墟一带做生意的商人,都会集钱筹资,广邀本地戏班合众参演,附近几条街都装饰成了花街,庆贺活动最长的延续整个月,是佛山最具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之一。

正是因为这永不落幕的赛会庙会,才有了木版年画、佛山剪纸、门神金花等手工业的兴盛,才有了佛山醒狮、南国红豆的生命力,成就了明清时期佛山古镇的辉煌与精神的高地。

时至今日,佛山古镇里塔坡庙会这样的民俗活动,同样犹如一个巨无霸的文化容器,要在新时期继续凝聚着佛山这座城市既草根又包容的城市品格,不断充实这座移民城市、工商业城市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

永不落幕的岭南庙会

打造城市文化记忆的综合体

去年9月,佛山古镇建设正式启动。它最响亮的建设口号是“佛山最岭南,古镇最佛山”。尤其是向着佛山之心“千亿镇街”的目标进发之际,它必须当仁不让扛起传承岭南文化和促进文商旅创新融合发展的大旗。

因为从产业发展的维度来看,佛山古镇最早提供了参与全球化的历史样本,从文化传播的维度看,佛山古镇输出了中国故事的岭南篇章,从精神价值体系来看,佛山古镇塑造了城市发展的精神高地。从古至今,从工商立市到制造业当家,从文化原点到佛山之心,佛山古镇有底气、有责任,擦亮这扇向世界展示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窗口。

任围历史文化街区新貌。资料图片

任围历史文化街区新貌。资料图片

在实施路径上,祖庙街道以打造贯穿四季的民俗盛宴、永不落幕的庙会和各具特色的文化街区,让市民群众来到佛山古镇,就能开启沉浸式体验之旅。佛山古镇“一核六片区”的规划中,以一站式文商旅体验为核心,以六大片区为依托,找准“根源信,商业潮”的六个文化流量密码。

春节到祖庙博物馆祈福,正月十五、十六行通济,三月三祖庙庙会,六月六塔坡庙会,九月廿八粤剧华光诞、佛山秋色等民俗活动贯穿全年,佛山古镇“宜居宜游宜创业、亦古亦今亦未来”的沉浸式体验陆续铺开。

祖庙街道要打造岭南风情消费场景和活力动力兼具的消费中心。资料图片

祖庙街道要打造岭南风情消费场景和活力动力兼具的消费中心。资料图片

从这个角度说,不只是塔坡庙会这样的原乡文化空间,佛山古镇的整个区域都要成为城市的文化记忆综合体。这样的综合体当然不只是博物馆、展示馆等单纯的文化场所,当然不仅局限于历史文化街区硬件的修缮,而是依托“文化+”战略、以融合创新之势,增强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带动力,因地制宜地找到适合当代生活方式与当代审美的演绎方式,触摸契合本土文化特征的核心表达方式,营造和凝聚“佛山最岭南,古镇最佛山”的城市文化记忆综合体。

当下,祖庙街道正发挥文化产业政策扶持、文投基金、公有资产等引领市场的力量,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果敢的勇气,打造岭南风情消费场景和活力动力兼具的消费中心、“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中心,为世人呈现一个烟火升腾、活色生香、蒸蒸日上的佛山古镇,建设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城市文化记忆综合体,续写一个葆有岭南本土文化与产业精神内核的新传奇。

南方+ 记者 阎锋

编辑 梁彩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