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海东快线进入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从上空俯瞰,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海东快线一路之隔,一边是雄伟壮观、现代科技感十足的湛江湾实验室大楼林立,一边是传统写意、乡风淳朴的美丽乡村绿意盎然。新与旧的碰撞毫不违和,城与乡的相互成就在此上演。
龙头镇莫村与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隔路相望。黄燕燕 摄
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莫村曾是一个不起眼的村庄,距离湛江中心城区近20公里,是城镇化发展中的“边角料”。2018年,湛江国家高新区主园区落户坡头,由于选址规划有所重叠,莫村贡献出近3000亩土地支持高新区建设,而近几年高新区的发展也逐渐反哺莫村。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莫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促进人居环境、产业融合、群众就业、乡风文明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曾经的边边角角到如今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莫村与高新区彼此双向奔赴,一幅城乡共生共荣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
转变
全力支持刷新征迁速度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湛江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主园区海东园区位于坡头区。莫村位于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的西南部,三面靠海,按照规划,与湛江国家高新区选址有交集。地缘关系使得莫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与雷州半岛普通村庄无异,莫村同样存在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人居环境建设落后等问题。“改变?当时根本不敢想。”在村民莫国东看来,这些不足或将长期限制莫村的发展。直到2019年底,村干部在村里宣布的一件事情,点亮了他对家园的期待。
“当年村干部说,国家、省里要在我们村搞大建设、大项目,我们都挺开心的,想着以后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但是一开始对于征地这个事情,村民们还是有点不放心,甚至有些抵触情绪。”回忆往昔,莫国东感慨万千。“大家一方面不了解国家的征地补偿标准,担心自身的权益受损;另一方面失去原有的耕地,下一步该如何另谋生路也是个问题。”
莫村是位于坡头区龙头镇的行政村,常住人口6700多人,有党员近百人。莫村西头村村民小组长莫真如回忆,那段时间,党员干部就等村民晚上在家的时候,挨家挨户上门拜访,从征地补偿政策、个人权益保障、乡村发展利好等多方面出发,一点一点讲给村民听。
“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补偿标准来执行,补偿款纳入村集体收入中,发放到每一户。高新区的建设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对于想向银行贷款创业的村民可以申请免抵押,村委会来做担保,大力支持并积极引导村民就业创业。”莫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道。
除了上门沟通,村里还组织到江苏华西村、浙江蒋巷村、广西客县等地考察,考察人员随手拍照、录像记录。每当到省内外调研之后,全村的大会上就会多出一项新“节目”——村里的老老少少坐在一起观看照片、视频,了解华西村等村的现状,同时也憧憬着莫村的明天。
生性热心肠的莫国东走南闯北数十年,向来是邻里心中见多识广的老大哥。有什么事不明白,“问问东哥怎么看”是村民们在问题面前达成的第一个共识。“当时我跟大伙说,国家搞建设,我们要支持,日子要向前看,这对咱们村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转机。国家级的建设项目落户在我们村,相信对于我们的保障方面是没问题的。”莫国东回忆道。
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海东新区给莫村带来的利好。据悉,湛江国家高新区在莫村选址征地时,不仅没有出现一起抢建抢种行为,而且仅用20多天就完成了坡头区龙头镇第一批城镇建设用地的378亩土地征收,刷新坡头征地最短时间纪录,最终成功为国家高新区建设征地近3000亩。
2020年10月23日,粤西首个省级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研发基地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莫村下辖的自然村西头村便提供了大部分土地作为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所需用地。
机遇
产业聚集催生新业态
高新区逐渐火热的建设为莫村带来变化,也牵引着每一个个体通往新的人生走向。失去土地的莫村村民,尤其是经济收入对土地依赖性较强的,长期从事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的村民,首先面临的是谋生问题。莫国东便是其中之一。
早些年,莫国东承包了村里400多亩虾塘做起水产养殖,生意倒没有做得风生水起,但养家糊口也不成问题。面对家乡的变化,莫国东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新的盘算。“那时候传统鱼虾养殖市场竞争逐渐增大,加上运营成本越来越高,收益空间缩窄,生意也不太好做了。”
自那年村里征地后,莫国东也没有想过要做回老本行,索性用手头的一点钱买了货车、挖机,带上几个肯吃苦的年轻人,干起了施工队来。“我们有的买挖车、有的买推土机、有的买压路机,跑短途、运土方这些活虽然辛苦,但是只要大家齐心踏踏实实干事业,多找些渠道接单,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莫国东说。
随着湛江国家高新区海东园区建设拉开序幕,湛江湾实验室、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海东校区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动工,带动了人流、物流逐渐向此聚集,村里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一些具有敏锐商业思维的村民瞄准机遇,自发开起了小卖部、饭店、农家乐,逐渐催生了部分新业态。曾是村里养殖大户的“莫家乐农庄”老板牛叔,掌起勺来一点也不含糊,“湛江湾实验室动工之后,建筑工人经常到我这来吃饭,甚至形成长期订餐,生意也越做越旺了。”
如今,沿着县道走进莫村,可见道路两旁商铺林立,每走几步就有一家小商铺、饭店,不断有顾客进出,烟火气十足。
一边是新业态的产生,另一边是传统养殖产业的转型。立足三面靠海这个先天优势,依托3000多亩对虾养殖基地,大力培育2个专业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解决散户养殖产值不高、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做优做强对虾产业,有力推动村集体年收入从125万元增加到150万元,并吸收村民就近就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升级
美丽乡村梦想照进现实
不管村庄怎么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始终是群众的深切期盼。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莫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直击群众最关注的基础设施短板,对全村道路、污水管道、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彻底改造。并扎实推进饮水工程,引进具备国际先进的陶瓷膜处理工艺的农村供水站,促进自来水提质提标,让村民“不仅有水喝还要喝好水”,解决了当地近2000名老百姓的饮水安全问题。
全村道路100%实现硬底化,每家每户贯通污水管网并集中处理,完成旧屋危房清拆整治;一座座文化广场、党建公园整洁亮丽,篮球场、足球场、公共厕所一应俱全……美丽乡村的图景在这里得以实现。
“以前路灯、公厕这些都没有,晚上出门都要带手电筒,现在夜晚走在村里到处亮堂堂的,就像白天一样,文化楼、球场十分热闹,村民空闲时还一起打打球、跳跳舞,文化娱乐活动很丰富。住在村里感觉自己像城里人一样,有尊严、有面子。”村民莫均由衷感慨。
除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提升之外,莫村开始注重村中老幼、妇女等的情感关怀,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升级改造莫村小学教学硬件,建设青少年妇女儿童中心、长者饭堂,增强村民归属感,提升乡村凝聚力。
莫村新屋村道路平坦开阔,两旁绿植相随。李青远 摄
作为一名外地人,广州市派驻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驻莫村第一书记郑先统自2021年7月来到莫村至今,看到了当地村民的明显变化。“这几年,村民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变化很大。乡村美了富了离不开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干群关系日益密切,逐渐提升了村民主人翁意识,不同于以往对于村中事务的观望态度,他们开始自觉主动参加到村务议事中来,归属感、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这对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
“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村民闲时就喜欢出来走走,到‘铺仔’坐坐聊聊天,商量着村里的大小事。”莫均笑道,如今小卖部成为干部群众商事议事的“老地方”。群众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在哪里。据介绍,坡头区充分利用这些散落在自然村里的“铺仔”的聚集特性,统一风格、升级打造“咱村铺仔”,并且赋予“铺仔”村民议事、文化休闲、暖心服务、文明积分超市等功能,涵养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蓝图
打造高新区“后花园”
今年6月29日,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历时近两年建设正式落成,这一天对莫村村民来说“比过年还喜庆”。“龙王湾园区的落成引来10个高新项目进驻,今后不仅是人流、物流在此汇聚,更意味着优质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落地,这对莫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带来重大利好。”坡头区龙头镇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莫超华说。
路通财通。伴随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海东快线等周边交通配套也逐渐完善,莫村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在郑先统、莫超华眼里,从中穿过的海东快线并非将湛江湾实验室和莫村隔绝开来,而是一条“连心路”,带动双方未来共同发展。
“得益于高新区建设和莫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美化,这几年到村里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不少村民转行自发做起农家乐、饭店、房屋出租,乡村文旅已初具规模和基础。”郑先统介绍,在此基础上,工作队将和区、镇、村三级联动,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谋划、牵线搭桥,打造文旅IP,规划乡村文旅路线,与村民合作盘活闲置农房做民宿,并聘请专业团队负责运营。
“当年莫村群众大力支持高新区建设成长,现在高新区的发展也可以反哺乡村,带动乡村,彼此双向奔赴,相互成就。我们期望将莫村打造成为高新区的‘后花园’,盘活乡村资源为高新区进驻企业提供生活配套、承接商务活动,将来村民不仅可以进园区务工,在村里也可以实现就业,获得可观的收入。”郑先统说,这也是莫村未来的发展愿景。
经过村干部的详细解说,村里的建设规划得到大多数村民的认同。“这些改变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敢想了,因为总有一天会变成现实。”莫国东说。
文化彩绘搬上墙,坡头区乡村人居环境焕新颜。杨证民 摄
如今,坡头区以龙头镇莫村及周边区域作为规划范围,率先建设“渔稻好时光”湛江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接下来将全力推进“科技引领示范区、乡村治理示范区、稻渔种养示范区、产业发展示范区”四区融合,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奋力成为湛江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民生亮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刘梓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