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夜市的“显眼包”

粤商天下
+订阅

神州大地分南北,南方的夜市闻名全国,南方城市中,广州一直是“美食绿洲”,其中各种夜市助推广州站稳了美食之都的称号。“食在广州”岂非浪得虚名?

广州植村夜市,深圳南门一坊美食观光夜市,珠海西埔灯光夜市,东莞的南城、银丰路,都是火热的“夜市”。据多篇报道及社交平台的互动量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夜市摆摊,使夜市走向“年轻化”。

01年轻人勇闯夜市

夜市作为广州的城市名片,这一市场形态在广州已有上千年历史。提起夜市,人们总会想起热气腾腾的三轮车,冒热油的烧烤摊,飘着雾气的水果捞。然而,发展至今的夜市变了,变的不仅是摆的东西,还有摆摊的形式和摆摊的人。

在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繁荣度top100城市》中,东莞、广州、深圳,分别占据了榜首的第4、5、8名,为第一梯队。据《光明日报》有关夜市的报道,相较于2020年初,夜市形态日益多样化,不断与夜间经济、露营经济、网红经济等融合出新型夜市模式。例如非遗集市、文创集市、后备箱集市等。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主任李军凯表示,夜市越来越受年轻人追捧。“年轻摊主更加注重设计感,更具创新性”。当下,更多年轻人选择在夜市这个舞台上挥洒创意和才华。他们更乐意用“创造性劳动”助力自我价值实现,也为广州的夜经济点亮更多色彩。

在最近爆火的植村夜市走一圈,可以发现许多摊主都是年轻的面孔。他们的摊位除了支摊固有的三轮车、铁锅板,卖小吃的摊主还会支出自己做的创意招牌,卖手作的摊主则架起营造氛围感的小灯串,摆上装饰物,各家摊主大展身手,组成了色彩缤纷的夜市。摊主们多健谈,他们热情的招待每个前来觅食的顾客,由于摊位占地有限,基本上没有桌椅供食客坐下,他们多是端着碗,一边吃一边寻找下一个摊位。想休息会儿的食客则会停在摊位旁,和摊主搭搭话,聊会天。吃完这碗后再散落在人潮里,继续寻找下一个有缘的摊位。

02没有管理的夜市就像...

夜市火爆的背后也存在许多卫生问题。番禺区南村镇板桥村街坊近日反映,地铁站附近大量夜宵摊占道经营,自发形成了一条“美食街”。因为夜市带来的人流,这里的马路往往不到夜幕降临就会被人堵得水泄不通。原本是双车道的进村道路只剩单车道,过往车辆需要相互避让。为此,当地村委已安排治安队每天定点在现场维持秩序,缓解交通拥堵现象。但临时的疏导并非长久之计。

热闹又带来烟火气的夜市亟待规范管理,各地夜市普遍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何在卫生安全、社区规划和经济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有关部门应该介入管理。

作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的领航者,广州具有深厚的夜生活底蕴。早在1951年,广州市政府就出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管理摊贩实施细则》,规范摆摊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城市形象。随着夜市的发展,广州在地摊政策的实施中,也采取了一些创新性的措施。例如,在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域,政府将会设立一些地摊,以便于市民能够在购物的过程中更好地享受到城市的文化氛围。

今年“五一”期间,广州天环广场就举行了两场的夜间宠物活动主题秀,作为夜市形式之一的创意市集,由宠物友好商场广州天环、网红打卡店SHAKE SHACK、策划团队Maogogo、本地爱宠人士,四方协力策划完成。广州不仅拥有包容的市场,还有更适合各类拥有大胆想法并想要发挥的年轻人群,故而能吸引创意市集汇聚于此。

7月12日晚,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指导,广州市商务局、天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银联广东分公司等单位联合承办的2023年广州夜间消费节启动仪式在高德置地秋广场成功举行。本届夜间消费节围绕“Young城Yeah市”,分为“食在广州”“享在广州”“爱在广州”“美在广州”4大主题,串联各大商圈、企业,形成全城夜间联动声势。随着“Young城Yeah市”的热度燃起,为广州这座城市的年轻人们提供了奋斗进取、挥洒灵感、锐意创新的舞台。

03听劝!避免“批发夜市”

“夜市美食也都变成义乌小商品了吗?”

在这场年轻人的夜市走红之前,以往夜市中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美食批发”,感觉每个城市的夜市都在模仿长沙,全国各地都有淀粉肠。在各类的美食推广视频下面,总会听到“跋山涉水几百公里,回首还是家乡小吃”等评论。除此之外,“美食价格昂贵,不像夜市,反而像是餐厅”等,关于价格高昂问题也受到市民的质疑。不少人感叹,现在的夜市市集美轮美奂,但就是少了“人间烟火气”。

除开传统的三轮车、摆摊夜市,目前很火的“后备箱集市”也同样存在保障不全、同质化程度高等问题。许多车队的套路都类似,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将线上流量导入线下,线上获客、线下获利。一位后备箱集市筹办者坦言:“还没火多久,就已经陷入了同质化的状况。受互联网传播速度的影响,火爆的产品总会被快速模仿,但一模一样的装饰,一片一片的相同的灯光,难免陷入审美疲劳。如何去‘同质化’,守护‘新夜市’的创新特点,是每个摊主都要思考的问题。”

在今年的端午假期,在广州市高端商场K11举办的“拥抱面包节”意外引爆社交媒体。据介绍,面包节邀请了来自大湾区多个城市的60多个面包店、烘焙品牌,还推出了独具岭南特色的限定口味面包。活动还发起了“迷你面包学院”,让烘焙大咖与湾区面包爱好者一起解锁冠军面包的配方。端午假期三天,以沉浸式的文化商业体验带动客流,广州K11客流同比增长140%。“现场共有60多个烘焙品牌参与”、“3天合计卖出超过11万个面包产品”、“有商户三天内卖出了六七千个手作面包”。

这些成功的数据背后都隐藏着“创新”的力量,创新的形式,带有地域特色的产品,都成了吸引客流的新招牌。类似的集市例如咖啡节、面包节、啤酒节、中古集市,一个个垂直类集市仿佛微缩版的“流动展会”,在一众“复制黏贴”的集市中脱颖而出,引爆眼球。

结语

时至今日,多元包容、彰显个性成了夜市的底色。从业态来看,摊主们的小摊位包罗万象,咖啡、小吃、文创、花艺、百货……不一而足;从营业地点来看,商场、社区、娱乐场所……各式集市紧随潮流,俘获更多消费者体验“打卡”的心。年轻人的到来使夜市迸发出不一样的活力,创新思维如火花四溅,但个人力量总归有些不足,期待更多年轻人参与夜市经济中,搭乘7月刚开始的“广州夜间消费节”的东风,将夜市经济越做越强,将夜市道路越走越宽。

END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青年报-广州日报,大洋网

编辑:余诗琦

文中所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