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十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之二美丽乡村快乐游

梅州文广旅游
+订阅

为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我市推出十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串珠成链,集结全市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为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更大的内生动力。

美丽乡村快乐游线路:该线路途径梅县区、大埔县、丰顺县,拥有可体验的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超22项,包括非遗美食、非遗手信等,资源丰富。

在这里,精湛的客家围龙屋营造技艺,让人叹为观止;美丽的传统古村落,让人流连忘返;丰富多样的非遗民俗、展演活动,让人激情澎湃;清脆悠扬的客家山歌,让人心旷神怡;潮客文化交融的古镇风情,让人心醉神迷。这是一条“古韵遗风,回味悠长”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美丽乡村快乐游(2天1晚)线路

(关键词:客家民居、风土人情、人文故事)

第一天:

南口镇侨乡村(观赏客家围龙屋营造技艺、参观南华又庐、体验非遗项目制作技艺等)—丙村镇仁厚温公祠(观赏客家围龙屋营造技艺)—雁洋镇桥溪村(游览古村落)—松口古镇(听松口客家山歌、品松口非遗美食)

第二天:

百侯镇侯南村(体验大埔县民俗、游览中国古村落)——湖寮镇古城村(体验大埔县民俗、游览中国古村落)—大埔县田家炳演艺中心“翰林剧场”(听广东汉乐)—丰顺县汤南古寨种玊上围(体验丰顺县非遗项目制作技艺、游览中国古村落)——留隍古镇(体验古镇风情)——返程

资源点介绍:

1.南口侨乡村:

2012年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最具典型的围龙屋古村落,也是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和梅州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域和组成部分。现存较为完整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有108座。

2.松口古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是著名的侨乡和山歌之乡,也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经千百年孕育,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它是明末以后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境内保存许多客家古民居建筑,其中不少是客家建筑文化的活教材,客家山歌更驰名中外,文物古迹比比皆是。

3.百侯镇侯南村:

2012年入选广东最美古村落,2013年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侯南村被称为“进士村”,在明清科举时期,全村共考取进士17人,翰林3人,举人110人。全村有大小祠堂90座,36条石砌街巷将客家大宅连为一体,形成“三十六条巷,巷巷都一样”的神奇民居布局。

4.湖寮镇古城村:

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古村落,曾经长达208年时间是县府所在地,故称古城,古城墙、古县衙旧址依然留存,村中古民居古建筑众多,全村有大小祠堂50多座,多为殿堂式结构。这里民俗绚丽多彩,有广东汉乐、古城舞龙、元宵迎灯等,大埔的代表小吃在这里都能吃到。

5.汤南种玊上围:2013年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是著名的城堡式古村落,寨内有三街六巷,一祠堂六公厅,呈八卦九宫格局,大小房间480多间,建筑融入了地理学、天文学的概念,规划之缜密,布局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以潮州文化为传承,吸收客家建筑的精粹,是潮客文化结合的典范。

6.留隍古街:

韩江的中游有个名为留隍的小镇,位于梅州南端与潮州交界之处,以前客家人出南洋到东南亚一带必然走水路,留隍是个驿站。当地人用“客家祖潮州人”定义自己,这是一座潮客文化真正交融的古镇,镇上的古街区自宋朝就有,当地人用这里山区的炭、煤、竹子、木材,换潮州的一些手工艺产品,还有海鲜和其他的物资,留隍成了远近闻名的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墟晚的“老虎墟”。在熙熙攘攘的留隍集市上,留隍特产相当抢手,例如云片糕、草席、青橄榄、姜糖、面球……时至今日,这些祖辈们留下来的手艺与美食,已成为留隍的味觉标志。

非遗项目信息链接

1.松口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中有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山歌,其中第一句就是“自古山歌松口(从口)出”,它成为人们认识客家山歌的一个经典唱词,可见松口客家山歌在梅州客家山歌中的积极作用。松口是客家人下南洋的始发站,松口山歌也随着下南洋的客家人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客家文化使者。2007年,松口客家山歌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赏推荐:梅县松口中山公园山歌亭、火船码头。

2.客家围龙屋营造技艺:

客家民居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梅州是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存世最多、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客家民居形式多样,其中,集宗祠、民居、神庙于一体的围龙屋最为典型,而围龙屋的建构特制以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较具代表性。其规模庞大,三堂八横三围,390多间房子,前后跨越19代470多年。2022年,客家围龙屋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赏推荐:丙村镇仁厚温公祠,雁阳镇桥溪村。

3.鲤鱼灯:

百侯镇鲤鱼灯250年前出现在侯南村,是族人杨缵绪由陕西任上带回。杨缵绪,清朝康熙辛丑年进士,乾隆22年(即公元1757年)任陕西按察使。据大埔县志和大埔县文化艺术志的记载,百侯侯南鲤鱼灯的活动开始后,便得到广大民众的喜欢,百侯境内除侯南的鲤鱼灯队外,侯北、南山也办起了鲤班。此外,鲤鱼灯活动逐渐流传到大埔县湖寮西河等镇,至二十世纪40年代,大埔县境内已有11个鲤班,鲤鱼灯活动达到鼎盛时期。2007年,鲤鱼灯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赏推荐:百侯本地节庆日,西湖公园万人广场。

4.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艺:

留隍云片糕颜色雪白如云,因此得名,当地人又称之为锦糕,外地人也把它直接叫做留隍糕。云片糕打开时如同打开一本书册,撕下一片好像翻开一页,初次食用起来会觉得很有趣。云片糕离不开糯米粉和橄榄仁,糯米粉是客家人喜欢用来做“粄”的材料,而橄榄仁则是来自潮州地区,早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廖氏花公26代裔孙廖如峙便开始将二者巧妙结合,做出了融合潮客风味的糕点——云片糕,并创办“万源斋”的字号。2015年,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味推荐:代表性传承人:廖史智、廖若冰的店铺——丰顺县留隍镇下街10号致和里。

5.留隍草席制作技艺:

清康熙年间,有一陈姓福建漳州人迁来留隍环联村下栅定居,带来种草和织席工艺,从此,留隍草席就随着陈氏家族的繁衍而发展起来,并且扩大到当地其他姓氏也学习编织草席,成为当地一项家庭重要生产项目。1833年,下栅人在留隍街设店铺“新兴号”经营留隍草席。1945年,澄海外砂人陈朝来到店中当店员并传授印花技术,在席面印上“凤凰朝牡丹”、“鸳鸯戏莲池”等彩色图案,鲜艳夺目,成为后来留隍草席的代表性图案,传统手工编织出来的草席平整柔滑,坚实耐用,吸汗透气,对风湿病防治有辅助功效,深受消费者喜欢。2016年,留隍草席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赏推荐:留隍老街草席店。

审核:温晓峰

初审:张益 李子莹

供稿人:黄菊香

编辑:张晓珊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