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讯】跑位了的“子宫”

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
+订阅

近期,我院妇产中心接收了一位特殊的孕妇,因“孕35+4周先兆早产,胎膜早破”入院,33周岁,2016年曾顺产1胎,曾人流1次,孕24周引产1次。入院时体查见子宫颈脱出阴道口外,回纳子宫颈入阴道内后仍见阴道前壁明显膨出。

“跑位了的子宫”引起了妇产中心主任及全体医护人员的重视,对患者病情进行多次科室讨论,针对该孕妇产前、分娩方式、产时、产后的治疗进行多次深入的探讨,制定了最佳且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完善宫颈TCT及HPV检查排除宫颈病变,结合孕妇本人及家属意见,最终选择阴道分娩,分娩期间安排科室高年资助产士全程细心配合及指导分娩,值班医师全程观察病情及给予指导,保障了母婴安全,减少甚至避免了脏器脱垂的加重。最终,分娩后子宫颈能回纳入阴道内2横指,这是我们所喜见的。产后着重指导其产后生活方式及盆底肌肉锻炼,尽量减少其腹部压力增加,拟产后42天再给予进行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减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尽量减少其手术治疗的可能性。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不得不再次科普女性自己的“盆底”。

女性盆底肌,像弹簧床一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并有多项生理功能:

控制排尿       

维持阴道紧缩度  

控制排便

增进性快

女性人群中23%-45%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约50%为压力性尿失禁

像肥胖、怀孕、生育、手术、咳嗽、衰老都是盆底肌的杀手但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使盆底的肌肉逐渐康复并强壮,对抗腹压增高。

不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的女性,产后都需要做盆底康复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在孕激素的作用下,盆底会变得松弛;随着胎儿的慢慢长大,胎位下移,盆底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使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分娩后,随着胎儿的娩出,部分韧带松裂“弹簧床”弹性变差,无法将器官固定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功能障碍。所以,顺产和剖腹产的女性产后都需要做盆底功能评估及盆底功能康复治疗。该孕妇第一胎顺娩后及流产、引产后如重视盆底肌的修复,或许就能避免出现如此严重的脱垂情况。

妇产中心配备有产康中心,对产后42天的妇女进行一对一的盆底评估、指导盆底肌肉训练开展个体化电刺激治疗唤醒、激活盆底肌,加快产后阴道及盆底肌张力和弹性的恢复,对预防和治疗产后阴道、子宫脱垂及松弛、尿失禁等盆底障碍性疾病有确切的效果。

当然,只有产妇自身认识到盆底肌修复的重要性是不够的,产后随诊中宝妈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耽误了实际盆底肌的康复:

1.认为还要再生育下一胎,等下一胎产后再康复。

2.经济原因,负担不了康复疗程费用,往往这些产妇反而是负担较多家务及自己带孩子、干体力活较多,盆底肌损伤得较严重;

3.家属不支持,孩子小离不开身,没有时间康复、锻炼;等到孩子大了有时间有经济能力,或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了,才想着要康复,则丧失了最佳康复时间,有的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最后,再次向广大妇女们及家属们呼吁其认识并重视女性的“盆底”,守住我们的子宫、膀胱、直肠,别让其“跑位”了,同时也守住女性最基本的尊严。

供稿:陈桂苗

编辑:许曼莹

核稿:黄晓东、陈健星

审核:林加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