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粮仓将崛起高铁新城|发力“百千万” 秀出“镇”功夫②

南方+ 记者

7月18日《南方日报·电白视窗》A02版报道。

今年6月,一场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毕业设计展在电白区马踏镇举办。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在自己的毕业设计中融入茂名高脚狮等非遗文化元素和马踏天然富硒等生态元素,设计出“土特产”茂名荔枝、电白沉香、马踏丝苗米、杨梅酒等产品形象,为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做了有益探索。

马踏镇位于电白区东北部,是电白区东部交通枢纽和茂名港门户,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马踏紧紧围绕电白区委、区政府“抓项目、治环境、惠民生、强党建”的总体思路,努力开创了规划有序、基建完善、卫生整洁、社会安定、村民和睦的农村建设良好局面。

进入2023年,马踏镇按照省、市、区关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积极发挥“电白粮仓”和“高铁新城”两大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推进乡村振兴。

镇域发展,如何因地制宜?

电白区21个镇(街道)区位优势不同,特色资源不一样,发展也各不相同。电白区“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指出,“百千万工程”要结合镇(街道)的功能定位、历史底蕴、产业基础等,因地制宜,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到,要大力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

“粤西粮仓”“区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区级农产品物流中心镇”是马踏镇着力打造专业镇和特色镇的三个重要定位。“马踏镇将紧紧围绕三大定位,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总体目标,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马踏镇党委书记赖武朝表示,将根据“一村一特色,一片一产业”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人口和产业吸纳带动能力,全力打造“镇域商业+乡村振兴”马踏样板,争创全国千强镇。

水稻收获季,一列动车从马踏镇稻田间飞驰而过,构成了美不胜收的丰收图画。蔡景乐  摄

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马踏镇有三个主要目标:一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物流业;三是利用双高铁经过马踏的优势,致力建设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工业园。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马踏镇将在特色优势农产品层面出招。马踏镇耕地多,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盛产丝苗米、红薯、杨梅酒、生态蜂蜜、走地鸡、荔枝、龙眼等各类特色农副产品,被称为“电白粮仓”。目前,马踏结合当地“富硒”资源禀赋,大力推动丝苗米、千禧果、沉香、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同时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帮扶建立的“马踏优品”等电商平台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用“小特色”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要继续推动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带动区域产业发展。”马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林栋业认为,马踏镇内有沈海高速、深茂高铁等区域性交通线穿过,并设有马踏高铁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好产业项目的谋划、招引、落地,积极引进物流龙头企业,积极承接东华能源(茂名)下游产业,致力建设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业园,谋划引进、加快审批、争取落地一批建设快、效益好的环保型企业。

为明确方向,确保各项工作推进“有章可循”,今年,马踏镇参照市、区做法,结合实际特点和各村的资源,编制任务分工和重点建设项目表,高标准制定出台实施方案,以保障“百千万工程”高质量推进。

产业文章,如何下笔有神?

高铁和农业,是马踏镇未来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

马踏地处电白区的东大门,坐拥高铁站和2个高速路口,交通便利。在去年茂名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明确要求把马踏纳入滨海新区100平方公里工业规划范围,是粤西地区物流业和东华能源下沉产业重要发展区域。

赖武朝表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一方面大力发展物流业,通过引进头部企业,打造现代物流业,另一方面积极承接东华能源(茂名)下游产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

紧抓全市战略发展机遇,马踏镇高质量规划建设马踏高铁工业园。按照目前制定的规划方案,马踏高铁工业园位于马踏镇东北部,园区面积约5000多亩,高铁新城启动区总范围约3092.7亩,综合开发区范围约306亩,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可以为项目落地、产业集聚提供发展空间。

“高铁工业园将加快承接珠三角外溢产业,统筹培育特色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当地的预想中,马踏高铁工业园将重点培育引进“链主”企业,致力于引导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未来有望“再造一座新城”。

马踏镇域中心区鸟瞰图。张鹏飞 摄

马踏镇天然富硒富锗富钼土地资源丰富,预计富硒土地面积达到74.25平方千米,占全镇面积的47.38%,在北部低山丘陵区以及中部石古湾、黄羌村等地连片分布。2022年,在帮扶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专业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的帮助下,查明了“富硒”土壤分布范围、农作物富硒的基本情况,为镇域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富硒特色产业规划和发展等提供强力支撑。2022年12月,石古湾村土壤经过检验,获得由广东省科协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广东省地质学会联合颁发的天然富硒土地认定证书。这是茂名地区首个获得省级认证的天然富硒地块,为下一步打造富硒特色品牌农业奠定了基础。

立足“富硒”资源禀赋,马踏镇通过“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成立了8家合作社,流转土地近2000亩,初步建成电白区丝苗米产业园“富硒水稻种植示范基地”、“退桉改香”种植示范基地和“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带动约150个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发放劳务工资近300万元,促进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万-5万元,实现联农带农促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有效推进了强村富民。

此外,马踏镇依托农产品质优量多的优势,谋求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积极谋划预制菜产业;借助杨梅等特色农产品,打造杨梅种植、加工及文旅研学的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借助革命老区镇、文化古镇等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目前建设中的马踏(黄羌)电商文创产业园集农产仓储、物流、冷链、分拣、包装、农产信息展示、农技、电商直播、企业孵化、人才驿站、乡村培训、文化创意于一体,将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协调,如何各美其美?

“这是我们电白区马踏镇的‘土特产’杨梅,粒粒饱满均匀,感兴趣的赶紧点击小黄车下单了。”今年5月,马踏镇经过精心策划,在仁岭源杨梅园举办杨梅文旅节,助推当地特色种植产业提速发展。三天活动不仅吸引了一万多人次游客,也使得助农直播间的流量和人气一路高涨,增加销售杨梅和杨梅酒约5万元。

马踏杨梅名声渐起,不少游客来到黄羌村采摘。赖广昭 摄

黄羌村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模式,打造“仁岭源”杨梅园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基地,是马踏镇基于各乡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意愿,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生动案例。在其整体规划中,当地未来将逐步形成“一廊二轴二心三区”的“1223”乡村振兴总体格局。

一廊,即沿龙湾河形成生态景观走廊,以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旅游观光等产业为主,保护龙湾河景观走廊生态;二轴,即沿茂名港大道形成南北向振兴轴,沿X640县道形成东西向振兴轴;二心,即大力建设镇区生活服务中心、站前商务发展中心,联动东西两翼,优先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全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农机、化肥、农副产品展销、电商、社会化服务等生产服务;三区,即建设北部生态农林产业区、中部城乡融合发展先导区、西部休闲农业康养旅游区,推动20个村(社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各有竞争力的发展格局,梯次推进乡村振兴。

马踏镇河角水库风光秀丽。张鹏飞 摄

在此规划下,马踏镇区(含马踏村和马踏社区)、龙湾、禄岳、秀田、石古湾等六个行政村将发展成为集行政、商贸、居住、医疗、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中心;联群、下山、凤门、黄羌、天星等五个行政村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游,推动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型美丽乡村;长山、珊瑚、华田、下垌岭、莲河、松塘、下河、石笏和上村等九个行政村将利用村域内农田面积广阔的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重点发展现代农业。

“马踏镇将从优产业、聚人才、兴文化、美农村、强堡垒五点发力,逐步形成‘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乡镇、流通在城区、增收在农民’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赖武朝表示,将积极贯彻落实‘强区促镇带村’的部署要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人口和产业吸纳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全力打造“镇域商业+乡村振兴”马踏样板。

链接:马踏镇“百千万工程”目标任务

20个村(社区)紧紧围绕打造马踏镇“粤西粮仓”“区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区级农产品物流中心镇”的发展定位,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总体目标,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2023年,主要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差异化目标引领科学有效,资源要素投入明显加强,新型帮扶协作更加紧密,社会力量得到广泛动员。

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进展明显,镇域经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突出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到2027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镇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经济强村、和美乡村,力争创建成为全国百强镇。

展望2035年,新型城镇化取得实质性成效,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区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廖晓露 杨英华 杨进福 黄广禄

编辑 李阳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