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麻醉科医生工作的印象,都停留在“打一针,让患者睡过去就完事儿了”。
其实,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远不止这么简单。
王昊医生说,或许将患者麻醉,让他们睡过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麻醉科医生更要保证的,是他们在手术后能够顺利苏醒过来。
很多人也不知道的是,每一个麻醉科医生,其实都是“急救专家”。
手术室“管命人”,护患者平安
手术室里的麻醉科医生,不仅是要给患者打麻醉,让他们睡过去,还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不间断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麻醉科医生是手术室里面负责管命的,是幕后的生命守护神。”
王昊医生介绍,麻醉也并非很多人想的那样,打一针就可以了。
很多手术至少要用七八种麻醉药物,特别是一些心脏手术,麻醉药物多达十余种;各种管子“盘根错节”,麻醉科医生需要非常细心地厘清和操作。
手术中一旦出现任何意外情况,麻醉科医生要马上进行急救。
如遇到大出血,或患者的呼吸、心率等出现问题,麻醉科医生都要果断采取措施,比如插管抢救,甚至上“人工肺”等。
很多时候,麻醉科医生要负责将手术室里的患者,从“鬼门关”给拉回来。
这就要求,麻醉科医生既要具备极强的急救能力,又要脑子非常沉着冷静,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去处理这些紧急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王昊医生会说,每一个麻醉科医生都是急救专家。
“每次灾难发生的时候,都有麻醉科医生义无反顾的身影。”王昊医生说道。
◎ 图为王昊医生正为患者行支纤镜检查术
敬畏生命,每台手术都如履薄冰
“想当一名好的麻醉科医生,首先是要打心底敬畏生命”。
王昊医生说,全麻有一定风险,麻醉科医生的一个决策可能会影响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敬畏生命,这样才会认真、认真再认真,注重每一个细节。
“二是每次麻醉之前,都要认真、反复思考。”
每次手术开始前,麻醉科医生都要考虑到手术中的很多细节,提前预想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然后去未雨绸缪。
三是在手术中,操作一定要慎重,尽可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是工作之外,更要不断学习,争取当一个全才。”王昊医生说,每个科室的知识都懂一点,是麻醉科医生必备的基础技能。
这四点,王昊医生自己在临床工作中一直践行,也是他常对年轻的麻醉科医生,以及即将成为麻醉科医生的学生们说的。
“麻醉科医生还要做到,任何时候需要都‘逢召必回’。”
只要有手术需要麻醉,麻醉科医生就得“上场”。天微微亮就出门,天黑透才回到家,是王昊医生的日常,半夜被紧急手术“召回”也是常有的事。
自从成为麻醉科医生,他的电话从不敢关机,就怕医院需要他的时候会联系不到。
曾有一次,他不小心将手机调到静音;凌晨4点梦中惊醒时,手机里竟有11个未接来电,吓得他整个人一激灵,立刻从床上“弹”起往医院赶。
◎ 疫情期间查房。
抗疫期间,他一直冲在最前面
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王昊医生第一时间就报名了支援武汉。
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名单里面没有他,他便就地马上投入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隔离病房的疫情防控工作。
后面当征集麻醉科医生驰援武汉时,他毫不犹豫地又马上报了名。
王昊医生说,2003年“非典”爆发时,他就报名了去抗疫,但由于出现了疑似感染的症状,未能成行。
未能在这样的危难时刻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直让他心有遗憾。“虽然已经过去10多年,但身上的热血还没有冷。”
王昊医生在武汉抗疫时,正值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当时也出现了医生感染。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也倒下,眼看着民众因疫情而恐慌的神情,他内心百感交集。
“说不怕是假的。”王昊医生说,虽然内心也会害怕和担心,但作为一名医生,也作为一名党员,在这种时候,自己更应该冲在前面。
“永远不会退缩,绝对不会当逃兵。”这样的信念和自我要求,在抗疫期间一直支撑着他,直到圆满完成抗疫任务。
◎ 图为武汉协和西院ICU内,王昊医生为患者行血透管穿刺置管术。
点击链接,查看科普视频
本文专家
王昊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麻醉科/疼痛门诊
教授,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
①慢性软组织性疼痛:如肩周炎,肌筋膜炎等;②骨关节疼痛:如痛风,骨关节炎等;③脊柱源性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介入治疗。④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帶状疱疹后神经痛等;⑤老年性疼痛: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等;⑥头面部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⑦癌性疼痛。尤其擅长脊柱相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等的微创介入治疗。
学术任职
学术任职:广东省医院协会麻醉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脏血管微创外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麻醉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常委。
出诊时间:
暨大总院:周五下午
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通讯员:张灿城
视频:刘亚青
海报&编辑:黄 璇
初审:刘丽芳
审核:昌 伟
审定发布:闭思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