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广宁古水河郊野径往深处走,穿越光影婆娑的竹林小道,发现一处隐藏于山水间的民宿院落。
寻着碎石小路走进小院,在静谧的原生态竹林下,是一片绿意盈盈的山湖美景,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氧吧的味道。错落有致的民宿院落镶嵌其中,户外露营帐篷星星点点,简直就是”慢享周末“的最美模样!
很难相信,眼前所见的马骝山民宿,曾经只是一块荒废破烂的竹园地,山塘干涸、山地坑洼、杂草丛生。民宿管理员陈炽洪回忆起最初建设民宿时的情景感叹道:“别说硬底化了,当时就连进出的道路都没有,是村里的‘兄弟连’一点一点地建起来的。”
近年来,罗秀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带头人”作用,积极引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全面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民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民自筹资金建起乡村民宿
马骝山民宿,位于广宁县古水镇大潘村委会罗秀村。虽地处偏远,但山峦层叠、林木繁茂、古水河潺潺,村民择水而憩、临河而居,本身就具备“别有洞天”的自然景观。
昔日,由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创业,原本拥有200多户籍人口的村庄,常住人口只有70多人,留村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底子薄、无收入来源的困境,这条“空壳村”,越来越沉寂。
为打破发展现状,寻求农村经济发展“致富经”,村长陈火南敏锐地捕捉机遇,计划通过践行“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整合乡村闲置资源发展民宿产业,将“美丽乡村”变现成“美丽经济”。村长的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
在村民小组、外出乡贤等能人的带动下,罗秀村以村民合作社自建自营的模式筹集140万元,整合30多亩土地发展林下民宿。村民集思广益,积极投工投劳,开发竹筏游船、鱼塘垂钓、星夜露营、自助团建等配套项目。
“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不仅是为了发展,更是因为热爱家乡这片土地,想留住乡愁。”陈火南坦言,通过发展民宿产业振兴乡村经济,已经成为村民的一种共识,他们以资入股、以物入股,甚至以劳入股,变身建设家乡的主体,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我特别喜欢竹子,这里的竹林非常好,住在这里可以享受原生态环境,很舒服!”来自佛山的游客周小姐,趁着暑期,她和家人朋友们一起,来到古水河畔的马骝山民宿,体验摘竹笋、收早稻、乘游船等亲子农家乐,还品尝了腊肉炒竹笋、油焖竹虫、古水烧肉等广宁特色美食。
深圳游客周先生在马骝山民宿已经住了两个晚上,“在这里,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自己的时光。民宿主人热情友好,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
游客纷至沓来,不仅热闹了沉寂已久的村庄,还鼓了村民的腰包。自去年8月开业以来,马骝山民宿已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村集体营收10多万元。
“周末几乎都是满房,看到游客期待而来,满意而归,我们也有幸福感。”陈炽洪表示,“现在,县镇政府不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为民宿产业带来新的契机。我们还准备修建民宿生态餐厅,增加套房和儿童游乐设施,建好美丽家园,助力乡村振兴。”
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马骝山民宿项目建设是社会资本投入开发运营古水河旅游产业的有效探索。
古水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优势和优美的古水河自然风光,结合“三区一基地”建设和古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积极探索“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农耕体验”等古水河旅游新业态。
古水镇副镇长孔令光表示,“我们鼓励更多的村民、乡贤积极参与古水河开发,自主经营乡村民宿,打造‘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共同开发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广宁县立足山林竹河原生态旅游资源禀赋,以文旅项目和文体活动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旅游+”模式,把体育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新兴的产业优势,有序推动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通过举办古水河徒步、竹海骑行等大型户外运动,美丽的幽林翠竹绿水景色和“天花板级”骑行体验让“美丽竹乡”“好客广宁”火出圈。
活动拉出“长尾效应”,不少骑友利用周末假日在骑行路径畅骑,带动沿线乡村的游船、民宿、农家乐等各种业态不断兴旺起来,村民群众在家门口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267.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6亿元。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出游首选,乡村民宿与当地农业、生态、文创、餐饮娱乐等资源融合,对于盘活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引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省、市大力推进旅游振兴的背景之下,广宁把推进全域绿美广宁生态建设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持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金字招牌,加快构建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为线,以广东翡翠湾温泉度假区、竹海森林康养基地、古水河徒步休闲旅游等为点的“两线三点”旅游新格局,实施“旅游+体育+康养”融合推进,进一步丰富壮大旅游产业形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实现区域旅游向全域经济转化,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