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从化莲麻流溪纸,传承古法造纸技艺

广州从化发布
+订阅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文房四宝这种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之一,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从化,清代便有村民伐竹造纸。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曾因造纸业繁荣被称为“纸峒”,清代《广州府志》记载:“竹纸,出从化之流溪堡,居民以竹造纸”。其中流溪纸发源地便是吕田镇的莲麻村

吕田镇莲麻村车步社,这里山高林密,风景优美,漫山的翠竹成为了流溪纸最好的天然原材料。“如今村民的造纸坊在这里基本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密林里的一处造纸场的遗址依然能清晰可见往日造纸文化的繁荣。”在车步社古法造纸传承人路国忠的带领下,沿着蜿蜒的村道,穿过竹林,数个大小不一而又略有规律的石坑跃然眼前。“这些就是遗址上的浸竹池和抄纸池。”路国忠站在最高点比划着,“以前这里就是水车转动的地方,竹浆会从上往下漂入大池,最底下就是捞纸的地方。”

说起流溪纸的造纸文化,路国忠娓娓道来:“从祖辈开始我们家就有人在这个造纸厂打工,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基本不造了。我也是在七八十年代从爷爷、父亲那里听来的一些造纸技法,说到专业,当然是不如前人的。”路国忠边说边带领着众人前往自己的造纸小作坊,这里还是村里最传统的红砖瓦房,面积不大,但是屋里摆放着的两个竹浆池,以及一叠刚刚晒好的竹纸,颇有返古归真的味道。

造纸工序

路国忠说,造纸是一个苦力活,从原料到成品,要历经选材、削青、浸竹、制浆、抄造、干燥等工序,需要耗时大半年的时间,其中的艰辛,估计只有造纸人才能体会。

第一步是选竹。跟随着路国忠的脚步,笔者来到了小作坊旁的竹林。“选竹不能选太老的,太老的竹耗时更长,而且打出的竹浆不够细腻,我们要选白身的竹子。”路国忠表示,诸如毛竹这种太硬的竹子一般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选好竹子后,路国忠开始削青,劈成竹片,准备放入水池,浸竹需要用石灰腌制半年的时间,这也是造纸过程中耗时最长的一道工序。“浸泡好的竹子,可以去除多余的成分,保留了竹子的纤维。”路国忠打开了一个已经腌制了半年时间的浸竹箱,把里面的竹片捞了出来。

“之后就是制浆的环节,这也是最费体力的一个工序。”路国忠表示,以前制浆全凭手工操作,用三角锤将竹片反复舂打,直到变成了细末状,然后就可以放进纸浆池里,用山间的泉水与竹浆充分融合,才可以进行捞纸的工序。

只见路国忠拿起了一个四方的捞纸网,从已充分搅匀的纸浆池里轻轻一捞,细腻的竹浆粉依附在网上,一张纸的雏形就具备了。“最后,只需要将捞纸网放到干燥的地方晾晒就基本完成了。”

“曾经,这里家家户户都造纸。如今,造纸产业在这里基本上见不到了,但是造纸的技艺手法仍然延续到了今天,我希望流溪纸的古法造纸技艺能够成为非遗技艺,一直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大家的心愿。”路国忠说。

流溪纸的古法造纸技术随着制造业的发展逐步没落失传,流溪纸作为当地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对于推动莲麻村实现全面振兴有着深远的意义。近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技术学院“青春启航”小分队走进莲麻村传承推广流溪纸文化,无疑为路国忠等当地村民打了一剂“强心针”。

早于2022年,广东省造纸学会岭南造纸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岭南造纸文化研究》丛刊副主编林润惠教授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张舒心博士带队通过史料研究与技术升级成功的复原了古法流溪纸并应用于各类纸文化创作。在团队的反复摸索下,流溪纸制造技术的升级已实现阶段性突破。张舒心博士表示:“看到由竹到纸,从青到黄的再造历程真的很奇妙,流溪纸传统工艺的复原保留对于相关的科研工作的探索意义重大。在保留古法工艺的基础上,团队正在升级造纸技艺加入当地体色的花草制成花草竹纸,从而更好地迎合现代人对于纸的艺术审美观念。同时,团队完善了整个古法造纸设备,人们可以直观的体验古法造纸的乐趣,弘扬传统竹纸工艺。”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技术学院党委与莲麻村党支部进行党组织结对共建,是以创新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推动传统纸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环节。“我非常希望在专业团队的帮助下,可以让流溪纸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人从这一张‘纸’了解莲麻历史,我们也会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推动这个传统文化发扬传承,振兴乡村。”路国忠说。


文字:黄颖瑶

图片:李晓彤

编辑:莫静贤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本文由“广州从化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