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蟑螂”出现在北方,竟是因为这件事?

科技能见度
+订阅

近日,网传一名女子因为“南方蟑螂太大”而选择辞职回北方。前段时间,“各种大蠊已经进军北方”也引发讨论。

为什么我们认为南方的蟑螂较大?大蟑螂是否在向北迁徙?蟑螂这么可怕,为何还有人研究得乐此不疲?南方+记者对话几位蟑螂专家。

(注意,注意,注意!本文有蟑螂图片,有些你可能还没见过……)

南方的蟑螂真的比北方大吗?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戚根贤多年来从事蟑螂防治工作。他介绍,在广东看到的蟑螂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体型较小的德国小蠊,“有翅膀但不怎么飞”,另一类以美洲大蠊为代表的大型蟑螂,“跑得快,飞得也快”。

吓到我们的,大部分是“冲脸而来”的美洲大蠊。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充华介绍,除美洲大蠊以外,在华南地区偶尔还能看到澳洲大蠊和黑胸大蠊等。“澳洲大蠊的成虫翅膀两侧有条纹,整体比美洲大蠊稍小一些;黑胸大蠊,顾名思义比较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广东相对少一些。”

大蟑螂这种恐怖的生物,是南方才有的吗?是因为南方水土特别养人,才把蟑螂养得这么大吗?

南、北方蟑螂大小比较。图源网络

南、北方蟑螂大小比较。图源网络

“在北方出现的主要是德国小蠊,北方人对蟑螂的印象大多来自它。”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楠说,和德国小蠊相比,在南方出现的美洲大蠊确实更大,飞起来也更敏捷。

不过,北方实际上也有大型蟑螂。比如中华真地鳖(俗称土元)就是中国原产的北方蟑螂,雄性有翅、会飞,体长能达到3厘米以上。不过它们并不喜欢城市,主要在野外生存,因此也不常被人们看到。

同样的美洲大蠊,在南方和北方生长,体型是差不多大的。只是因为美洲大蠊在南方更多,被看到的机会更大,才会给人“南方蟑螂特别大”的概念。

北方也能看到大蟑螂了吗?

前段时间,“各种大蠊已经进军北方”的话题登上热搜。为什么“南方大蟑螂”会来到北方?它们会越来越多吗?

“不管大蟑螂还是小蟑螂,可以确定的是,南方一定比北方多。”任充华表示,蟑螂喜欢在温热、腐殖质丰富的地方生活,湿度低、温度低的北方冬天并不适合蟑螂尤其是美洲大蠊生存。

但如今,这种情况正在被改变。“一是因为快递、旅游等人类活动让蟑螂和其虫卵有了走遍全国的机会,二是北方的保暖措施,包括暖气、空调、蔬果大棚等越来越多,蟑螂在北方也有了过冬的机会。”任充华说。

犀牛蟑螂。图源网络

犀牛蟑螂。图源网络

山东一位网友在家中发现一只大型蟑螂,想搞清楚是不是美洲大蠊。经“博物杂志”鉴定,好消息是,这不是美洲大蠊;坏消息是,这是澳洲大蠊。

“博物杂志”进一步科普称,大蠊确实已经在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地区“安家落户”,不过还不太容易进入室内,主要在户外的阴暗潮湿处出没。

实际上,北方室内以往也会出现德国小蠊。陈楠认为,这说明德国小蠊的适应力更强,“大蠊看着大,生命力要弱一点”。

发现一只=家中已有一窝?

如果在家中发现一只蟑螂,是否意味着已经有一大窝?从概率上说,确实如此。

“小小一个卵鞘,就能孵化出数十头蟑螂。”戚根贤介绍,我们家中的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一方面可能是人类购买或搬运物品时以卵的形式带回家中,也可能是蟑螂自己爬进家中,“德国小蠊常常集聚在垃圾堆,通过垃圾口等进入家中;美洲大蠊更多是通过下水道爬进来。”

戚根贤说,家中想防住蟑螂,最重要是搞好卫生,食物不要乱放;其次是把下水道等处理成U形管或是装上较密的地漏,让体型较大的大蠊无法爬进来。

如果家中已经有蟑螂了,怎么办?

戚根贤建议用饵剂、胶饵等灭杀。“胶饵使用起来会更方便,可以用针筒注射到缝隙里,或者直接贴在抽屉等地方。”

“粉末状的饵剂对德国小蠊效果很不错。”他还分享了一个“私人秘诀”,“我观察到蟑螂的取食习惯好像发生了变化。十几年前我教大家的做法是把5克的饵剂分成10至20堆,放在蟑螂出没的区域,效果不错,但近几年似乎没那么有效了;现在我建议把饵剂直接撒在地面,或是拿纸垫一下,饵剂分得更散一些,效果会好一些”。

蟑螂好可怕,研究它做什么?

在很多人眼中,蟑螂是一种特别可怕的生物,研究它到底有什么用?

任充华和陈楠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胜教授团队,团队科研人员与数以万计的蟑螂朝夕相处,埋头研究。

李胜领衔的昆虫发育与遗传调控实验室主要以果蝇和美洲大蠊为对象,研究昆虫变态发育的遗传调控与演化规律。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创立了“蜕皮时期不能生长,生长时期不能蜕皮”的昆虫变态发育激素和营养调控理论;从基因组和基因功能层面上揭示了美洲大蠊被称之为“小强”的分子秘密,建立了以蟑螂作为不完全变态模式昆虫的研究平台,并为从蟑螂到社会性昆虫白蚁的演化之谜提供了重要证据。

“我的研究领域是德国小蠊如何‘谈恋爱’。”陈楠介绍,去年他和团队鉴定出德国小蠊接触性信息素合成途径最为关键的基因,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揭示性别和年龄特异的性吸引力产生的分子机制,“简单来说,我们回答了为什么只有雌虫能产生性信息素,从而吸引雄虫;通过一串操纵手段,我们也能让雄虫产生性信息素,导致雄虫之间‘同性恋’。”

随着蟑螂两性通信机制研究的深入,陈楠和团队有望通过干扰德国小蠊的“恋爱”环节,从而实现科学和绿色控蟑。

李胜教授团队把蟑螂的生物学特点归纳成18个字:不挑食、不怕脏、长得壮、生得多、饿不坏、打不死。任充华的研究就着眼于其中的“打不死”,探讨蟑螂触角和腿等附肢断掉以后的再生机制。

除了这些前沿研究,蟑螂实际上还是一种能入药的有用生物。

很多人不知道,中成药“康复新液”的主要成分就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人类目前还没有搞清楚其中的有效成分,但这确实很有用,口腔溃疡的时候含一下,症状很快就会改善。”陈楠说。

在蟑螂研究者的眼中,可怕的蟑螂也有其可爱的一面。

古巴蟑螂。图源网络

古巴蟑螂。图源网络

陈楠说:“全球已记录超5000种蟑螂,其中和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并且在审美上被我们所不喜的,可能就只有十几种。看到蟑螂好的一面,可能就不会这么害怕了。”

“蟑螂是古老的生物,是进化中的胜利者。”任充华也表示,蟑螂、苍蝇等人类眼中的“害虫”,在自然界中能消耗动物的粪便、尸体等,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方+记者 钟哲

编辑 王露纯 陈梅玉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