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湖南株洲一对父子在花店购买了9999元“人民币花束”,隔天投诉至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处罚花店负责人。当地政府部门表示,对涉事花店落实首违免罚,这一做法被网友点赞。
将人民币折成花束销售,有没有违法?答案是肯定的。这属于在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可能会损毁人民币,或者对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造成阻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相关规定。
当地对花店实行首违免罚,正是柔性执法的体现,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保护主体和规范经营并行,合情合理。
耐人寻味的是,此事也再次掀起了关于职业打假人的公众讨论。
据了解,这对父子在全国涉及投诉400余起,产生广泛影响的“拍黄瓜”事件即因他们投诉而起。而据人民银行工作人员称,投诉人5月曾到该部门咨询“人民币”花束是否违法,获得肯定答复后,表示将去取证。
对于职业打假人,一直都存在两派声音:支持者认为,职业打假客观性具有净化市场环境的作用;反对者认为,职业打假动机不纯,是为了一己私利,并不值得提倡。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在监管力量有限时,善用社会打假有其必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进一步健全,一些知假买假的行为背离初衷,浪费司法资源,负面效应凸显,对于投诉举报制度,理应逐步规范。
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明确,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发起的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去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也将职业打假人排除在消费者范围之外,换句话说,今后职业打假人将再难以消费者的身份牟利。
正如几天前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办法,对拍黄瓜等简单食品制售行为将简化许可。从这个角度来看,株洲当地相关部门通过积极行动,某种程度上也压缩了恶意索赔的空间,传递出弹性监管的积极信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