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八景,太“水”了!

广州河长
+订阅

众所周知

羊城八景是

广州颜值天花板

岭南风景圈里的顶流

但你不知道的是

原来这些广州顶流这么“水”

在最夸张的时候

足有7/8的景致都跟水有关

今天水兜兜

就带大家穿越时空

看看古代广州人

都在打卡什么“水货”

宋代站

太氵朝啦

宋代羊城八景分布图

TAKE A TRIP

宋代不仅开创了评选羊城八景的广州传统,更是收录水景最多的朝代。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

海山晓霁、珠江秋月

菊湖云影、蒲间濂泉

大通烟雨

宋代八景里面足足有7个水景,含水量过高,真的是太氵氵氵潮了。

如果你回到了宋代,便能挑个天气晴明的黄昏去到如今江高镇石门村,向渔夫讨要些当时广受欢迎的黄蜡鱼,吃着烤鱼坐赏“石门波浪静,返照两山头”的“石门返照”。

石门返照图

那时石门的江面宽阔,经过两岸如门壁石的收整后,波平如镜,漫天彩霞自云端跌入江面,晕染出一派红光潋滟的绮丽江景。

幸运的话,没准还能见识海市蜃楼。

古民谚有言:“阳春三月望蜃楼,返照石门在九秋。”

意思就是春末秋初之时去石门,会见到若隐若现的广州城悬挂天上,如同仙宫一般,愈发衬得江景壮阔浩渺。

元代站

想象力加持  美貌值plus

元代羊城八景分布图

TAKE A TRIP

元代的水景虽不如宋代多,但也占据了五席: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

大通烟雨、蒲间濂泉

灵洲鳌负

不过除了灵洲鳌负是新增以外,其余水景都照搬宋代。

那时候城区破坏严重,羊城八景选址均在城外,要想去一览八景可得多花不少功夫。

假如你去到的是元代,不妨找个走官窑水道的船家,去现今佛山市官窑灵洲江,探访形似鳌鱼负水的小岛。

灵洲鳌负图

明代伦以训曾经赞叹其为:“岭南英气,钟于会城(广州),而秀发于灵洲,其溢而出者为海珠,奇观相望。”

相比单纯以意境取胜的水景,灵洲鳌负更多糅合了人的要素。

人们对鳌岛的想象赋予这里脱俗灵气。

“树深归野鹤,江晚系渔舟”的生活气息,又带来一份人水和谐的闲适。

再加上官窑水道是当时的水运交通要道,便于各地人们游赏灵洲,可以说这方水上胜景,是由人的想象、创造、情趣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相互碰撞出来的。

明代站

看!“翻红”的珠江

明代羊城八景分布图

TAKE A TRIP

较之宋元两代,明代的水景便显得少上许多,共有3处:

药洲春晓、珠江晴澜、荔湾渔唱

而在元代因颓败而退场的珠江,至此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如若回去当了明代的广州人,得益于朝廷对广州海外贸易的重视,此时或许正把玩着满剌加进口沉香做的如意,闲观“珠江晴澜”。

昔日晴澜所在已成陆地

据考证,当时的珠江比今天要阔得多,如今与岸相接的沙面在当时只是“中流沙”,加上江面有七星岩礁石,一遇大风劲扫则潮涌泼天,成就了“晴澜”壮景。

然而,珠江晴澜可供观赏的不仅仅是这一幕波澜壮阔。

明代的黄佐在《雨后珠江登望》里描述了

“珠江烟水碧濛濛,锦石琪花不易逢。”

“越女未知摇落尽,轻舟何处采芙蓉。”

等妙景

在500年前的广州,泛舟越女为终日荡漾的江波平添了生气与灵动。

广州人观水、吟水、书水、爱水、亲水、护水,最终也融入到这秀美水景中。

清代站

比船还大的“珍珠”

清代羊城八景分布图

TAKE A TRIP

按清末仇巨川所撰的《羊城古钞》及乾隆年间《广州府志》的记载,清代仅余2处水景:东海鱼珠、西樵云瀑。

到这一代羊城八景,开始出现了琶洲砥柱、镇海层楼等今天也能见到的熟面孔。

若是回到封建王朝的最后一站,想来更愿意二探珠江,抓住机会叹赏已然消失的东海鱼珠。

《羊城古钞》东海鱼珠配图

东海是现今黄埔区鱼珠地区以东的河段,鱼珠则是一块礁石,在《羊城古钞》配图里它看着比近处的船只可还要大上不少。

鱼珠石积年累月被水流冲刷,逐渐变得圆润如珠,随潮水涨落时隐时现,闪烁发光,因其璀璨而被冠以八景之称。

但即使鱼珠石今天仍在,那些许微光在都市霓虹的映衬下,恐怕也难以成景。

五光十色的现代化,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人们对美好的感受阈值,或许只有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才能为“芳村今天下小雨”取下“大通烟雨”这样美丽的名字吧。

羊城八景

有着含水量极高的景

和不含任何水分的美

虽然这些昔日的水中胜景

都逐渐湮没于历史烟雨

沧海桑田之中

但在

六脉皆通海

青山半入城

的广州

总会有新的

好水好景好故事

等着我们发现♀️

部分资料来源:

【1】邓颖闲,2011,羊城八景与广州市城市形态演变关系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75KOm_zrgu4lQARvep2SAkhskYGsHyiXksOA0FurgRFXMfXHLYSMty4iGiMxleg-2oJ_Xcq0SbZYTOK-fFYX3y&uniplatform=NZKPT

【2】刘亦文,2000,“羊城八景”古与今,《环境》2000年第五期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gchrJ08w1e79zTD32bjb4zg6Yww94Bk0EFbscBae4pVGbA6j1ERDHVwjxC8TqKOZ2XC_7UE-5-p&uniplatform=NZKPT

图片来源:

《羊城八景与广州市城市形态演变关系研究》及网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