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罂粟壳,也可以是良药

安安科普
+订阅

刚刚过去的国际禁毒日(6月26日)告诉我们,在滥用毒品这个国际性问题上,有些植物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臭名昭著的鸦片和海洛因就都出自于一种名叫罂粟的植物。

罂粟植物是一种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观赏植物,后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引种栽培。最初人们看重的是它的药用价值,苏美尔人曾虔诚地把它称为“快乐植物”,古埃及人也曾把它当作治疗婴儿夜哭症的灵药,但由于从罂粟中提取得到的吗啡等化合物有着极大的成瘾性,容易被滥用变为毒品,罂粟因此又成了让人闻之色变的“魔鬼之花”。

与罂粟相关的罂粟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可以说,罂粟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产生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又具有毒性和成瘾性,所以罂粟始终是一种亦善亦恶的存在。

罂粟壳的历史

罂粟壳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与人类文明发展和药物使用息息相关。

古代文明罂粟壳在古代的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中都有记录。在埃及的墓穴中,有对罂粟花的描绘,说明古埃及人可能已经意识到其药用价值。

亚洲药用传统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罂粟壳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在中国,罂粟入药始载于唐代《本草拾遗》,即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的万应药"底野迦"。在隋唐时期作为贡药传入我国。罂粟入药部位主要为种子、罂粟壳及罂粟壳中割取的生鸦片和经再加工的熟鸦片。

麻醉的发现吗啡,罂粟壳中的一种主要成分,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麻醉物质之一。在19世纪初,药学家们从罂粟中成功提取出吗啡和其他药物成分,这一发现为现代麻醉和止痛药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鸦片战争在18世纪末,英国掌握了印度的东印度公司通过向中国贩卖鸦片(从罂粟中提取)而获取的巨额利润,鸦片贸易和滥用问题引发了中英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导致了药物滥用问题。

鸦片战争后的管制鸦片战争之后,国际上出现了对罂粟壳和吗啡的国际管制。国际麻醉剂委员会成立于1909年,旨在监督和控制麻醉药物的生产和分配。

罂粟壳的来源与药用功效

罂粟在我国历代本草中的常用名有阿芙蓉、鸦片、阿片、罂子粟、御米、米囊等。罂粟壳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干燥成熟果壳。因其果实形似罂子,种子状如粟米,故名“罂粟”,其壳入药,名“罂粟壳”。

《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罂粟壳味酸、涩,性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有敛肺,涩肠,止痛的功效,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传统中医认为,罂粟壳是镇痛、止咳、止痢之良药,但因其含有吗啡和可待因等生物碱,久用易于成瘾,在临床应用时常通过炮制、配伍或制剂等方法以减轻毒副作用。罂粟壳其蜜炙品在收涩的同时兼能补润,故可用于肺气耗散之久咳不止;其醋制品收敛作用更强,适用于气散不固之久泻久痢。

罂粟壳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罂粟壳药材主要药效成分是吗啡烷类生物碱,包括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具有显著的镇痛、镇咳作用,并能使胃肠道及其括约肌的张力提高,分泌减少,便意迟钝而起止泻作用。《中国药典》对罂粟壳药材中所含吗啡的量作了规定,应为0.06~0.40%。

与罂粟有关的毒品和西药

1.鸦片:亦称阿片,俗称大烟。罂粟的未成熟蒴果割破果皮,流出的浆液稍凝固后,将其刮下,阴干,即成为鸦片。鸦片分生、熟两种。生鸦片呈褐色或黑色,膏状物,有特殊臭气,软硬如橡皮泥。经烧煮和发酵后,成为熟鸦片。熟鸦片呈棕色或金黄色,有油腻感,一般为条状或板片状。

2.吗啡:一种从鸦片中提取制成的最重要的生物碱。粉末状,味苦,有毒。其衍生物盐酸吗啡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物,被广泛用于控制剧痛和严重疼痛,包括术后疼痛、癌症性疼痛和急性重症疼痛,其镇痛效果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达到。还可作为镇咳和止泻剂。

3.海洛因:又称二乙酰吗啡,俗称白面、白粉,成品为粉末状或颗粒状,是用吗啡与其他化合物合成的阿片类毒品。历史上曾用其治疗吗啡成瘾,但在应用中发现其成瘾性比吗啡更为强烈,药效与毒性达到同等数量吗啡的3~5倍。

4.杜冷丁:它是根据吗啡的化学结构衍生出来的一种合成麻醉药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医疗用多为针剂和片剂,属麻醉药品,滥用会成瘾。

5.可待因:由鸦片提取或者由吗啡经甲基化制成,为白色细小结晶,属于中枢性镇咳药物,也具有镇痛、镇静的效果。长期服用可以产生耐药性和成瘾性。

罂粟与食品的“恩恩怨怨”

早在1998年,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曾制定了《罂粟壳管理暂行规定》,就食品及烹饪中非法添加罂粟壳的经营、研制等环节均做了具体规定。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食品整治办〔2008〕3号),规定火锅中不得违法添加罂粟壳。2011年将“火锅”中不得违法添加罂粟壳扩大到“火锅底料及小吃类”。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指出,严禁“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或者经营上述食品”,罂粟壳不是食品添加剂更不是食品原料,而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

但罂粟也并非浑身都是毒,它的某些制成品也可以供食用。2005年,原卫生部、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五部委在《关于加强罂粟籽食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349号)中明确,罂粟籽所榨取的食用油脂纳入国家新资源食品进行管理,可以销售使用。同时也规定了有限的用途,除了榨油,罂粟籽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用于加工其他调味品,罂粟籽本身也不得在市场上销售。之后,原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3号批准御米油(即罂粟籽所榨取的食用油脂)为新资源食品。

由此可见,和罂粟有关的产品中,罂粟壳是药品,罂粟籽油(御米油)是新食品原料(2013年之前叫新资源食品),但罂粟壳与籽都不能用于添加入食品。

罂粟壳的使用注意事项

现代罂粟壳药材主要用于久咳、久泻等中成药的原料,是国家麻醉药品目录中唯一的中药饮片。《中国药典》罂粟壳注意项下规定“易成瘾,不宜常服;孕妇及儿童禁用;运动员慎用”。尽管罂粟可以制成毒品,但临床科学合理使用罂粟壳却可以发挥其应有的疗效,不必“谈罂色变”,将含罂粟壳的中成药一概拒之于千里之外。例如宣肺止嗽合剂用了蜜罂粟壳,将吗啡的含量控制在一个范围,上限0.08mg/ml,下限0.03mg/ml,既保证了药品的有效性,又防止了药品中吗啡含量过高造成的成瘾性。使用罂粟壳还可能导致诸如呼吸抑制、便秘、恶心、头晕、昏睡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副作用。过量使用或滥用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罂粟壳是一种管控药物,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处方合理使用。它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和药物滥用问题,应严格遵循专业指导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仅在医疗监督下使用罂粟壳,以获得最大的临床疗效和减少潜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谭为,杨秀颖,张莉,等.中药罂粟壳毒的历史认识与现代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35(2):159-162.

2.程月红,鲍连艳,于艳艳,等.食品中罂粟壳管理现状及其检测方法研究概况[J].中国调味品,2018,43(11):196-200.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