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超”到“夕阳音乐会”,“宝藏项目”如何火起来?

南方+ 记者

横幅

文|孙景锋

“问句天几高心中志比天更高,自信打不死的心态活到老......”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全场观众挥舞着手上的萤火棒和手机灯光,齐声唱出脍炙人口的歌词,歌声随着江风飘向远方,把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7月15日,南海九江迎来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同样热烈的还有迎来第七个专场的“儒林湾夕阳音乐会”,西江边上搭起了两米高的舞台,围绕着舞台中央,无数观众占据了所有有利位置,共同度过一个美妙的音乐之夜。

“儒林湾夕阳音乐会”迎来第七个专场。

自今年初源林西江湿地公园开园并举行了首场音乐会以来,“儒林湾夕阳音乐会”经过不断摸索尝试,逐渐找到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方式,不同主题的音乐会,成为广大市共同期待的江边盛会,并通过网络传播,成为九江乃至南海的新晋“顶流”。

各地举行的音乐会有很多,为什么“儒林湾夕阳音乐会”能够火爆出圈,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保留节,这背后藏着怎么的流量密码?

“儒林湾夕阳音乐会”在西江边举行。

从近期全国爆火的贵州“村超”身上,可以找到答案。无论是“村超”还是“夕阳音乐会”,在这些“宝藏项目”身上都有着相似的特点,赋予了它们持久生命力。

首先是要接地气。贵州“村超”由黔东南州的乡村足球赛演变而来,根植于榕江县当地足球运动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村超”的所有球员、啦啦队、裁判都由村民自发组成,赛事激活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点燃了现场热烈气氛。

现场歌手与观众合影。

“儒林湾夕阳音乐会”同样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这是一档完全由社会力量和资金支撑的音乐节目:音乐会所在的源林西江湿地公园由九江乡贤关杰初、吴绮兰伉俪捐建,包括厕所等完善公共配套为音乐会提供了硬件支撑;音乐会本身也得到了企业冠名支持,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此外,音乐会现场还有一大批志愿服务者自觉参与,承担起维护交通秩序、安保等志愿服务工作,让这场盛会得以安全有序进行。

正是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让这场公益性音乐盛会近乎零门槛,没有门票、无需预约,市民饭后散步到西江大堤上,沐浴在江风中,就能够轻松享受高品质的音乐体验,这种更接地气的音乐会形式一经推出,便广受群众喜爱。

其次是融入更丰富的文化元素。贵州“村超”的火爆还离不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美食等元素的加持,在足球比赛过程中,通过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展演、特色美食等元素,把赛事活动打造成为推介当地特色文化的舞台,通过不断丰富活动文化元素,扩大参与活动受众范围。

“儒林湾夕阳音乐会”从最初单纯的音乐盛会,经过7个多月的发展,不断融入乡贤文化、乐善文化、青年创业、夜间经济等元素,成为了展示九江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吸引力的综合性平台。

一方面,音乐会本身是九江乐善文化的重要宣传窗口,现场通过设置公益摊位、公益展板等方式,发动更多市民参与到“一元爱心捐”、九江文化发展基金等公益事业中来。在7月8日举行的音乐会现场,九江乡贤关杰初就为“一元爱心捐”再次配捐了400万元,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更多市民参与进来。

另一方面,音乐会自身也受益于慈善文化发展,九江文化发展基金自成立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共筹集830万元,支撑了九江夕阳音乐会、五一龙舟赛、九江镇篮球赛活动等大型文化活动的举行,以及万安善院的修复。

音乐会成为慈善文化的宣传窗口。(孙景锋 摄)

此外,音乐会还带动了源林西江湿地公园的C-box青年创业基地发展,带旺了周边地摊经济,这些档主又参与到音乐会的秩序维护和礼品派送等环节,构成了音乐会与夜间经济相互支持的良性生态。

最后活动要有延续性。贵州“村超”从最初过年由村民自发组织的足球赛事,到不断扩充赛事规模,通过邀请全国各地球队参与,让赛事全年无休,保持话题热度,从而实现办好一项赛事带旺地方发展的目标。

“儒林湾夕阳音乐会”也致力保持活动的频率和热度,通过组织不同音乐会主题,创新音乐会形式,吸引专业歌手、艺高学生以及普通村民的共同参与,赋予其持久生命力,打造成为擦亮“诗酒渔场,烟火九江”品牌的城市名片。

如今,随着“儒林湾夕阳音乐会”热度持续升温,其品牌文化价值也不断突显,九江正致力以音乐艺术元素带动,助力打造2214公里西江河畔最美的18.4公里江岸线,为不断提升九江城市吸引力注入新动力。

二维码。

编辑 梁彩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