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名“小蜜蜂”组队再下乡,广州“蜜蜂计划”二期开营

南方+ 记者

新一批“小蜜蜂”返乡!7月15日,“2023乡村运营青年CEO培育·蜜蜂计划”(下称广州“蜜蜂计划”二期)在增城区正果镇云水禅心人文小镇开营,59名学员组队加入14个实践基地,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实践,项目聚焦“乡村运营、乡村治理、农业科技”三大人才培育方向,瞄准目前乡村建设发展亟需的复合型青年运营管理类和农业科技类人才,通过组织赋能、平台赋能、导师赋能、资源赋能,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人才返乡下乡就业创业,并在过程中为青年投身乡村运营、优质创业项目链接乡村产业资源提供助力,高质量打造青年参与乡村运营和乡村产学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助力青年与乡村实现“双向奔赴”。

蜜蜂计划(二期)学员聚精会神聆听专家讲话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希望‘蜜蜂计划’二期学员能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深挖农村产业项目痛点难点堵点,探究项目在模式创新、盈利方向、增长空间的全景式发展路径,将项目与实践基地深度融合链接,真正‘把方案写到田野大地上’。”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增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负责人也参与了当日活动。

扎根田野大地,搭建乡村运营资源对接平台

仪式现场,团省委相关负责人向导师代表颁发“蜜蜂计划”导师聘书,主办方及嘉宾代表向实践基地代表颁授牌匾,并对企业扎根乡村土地、导师培育乡村“新农人”的行动表示了肯定。

开营仪式现场向实践基地代表颁授牌匾

开营仪式现场向导师代表颁发证书

广州市青联常委、乡村振兴基金总裁毛杰向蜜蜂计划学员代表授班旗,并勉励新一批“小蜜蜂”在乡村的广阔舞台上开阔思路、锻炼本领,以实际行动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开营仪式现场向蜜蜂计划(二期)学员代表授班旗

广东东方城建集团有限公司为“蜜蜂计划”二期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大力支持,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小蜜蜂’们能在为期一个月的理论实践中,加深对乡村运营的理解,协助运营团队匹配各类要素,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搭建资源对接平台。”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经学会常务理事顾益康教授现场聆听了同学们的分享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路径,需要将“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经学会常务理事顾益康教授寄语蜜蜂青年扎根乡村茁壮成长

顾益康寄语学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营乡村,保持先知先觉的市场嗅觉。“希望小蜜蜂们在沉浸式培训中,真正把智慧、知识、激情融入广州乡村运营的思考和实践,共同为省、市‘百千万工程’开花结果酿制一坛坛醇厚的青春之蜜。”

59名学员共创“乡村运营CEO”成长之路

“蜜蜂计划”二期共招募学员59名,其中包括43名高校学生以及16名具有涉农工作经历的社会青年。开营后,59名学员将以4-5人一组为单位分散至14个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在上一年的过程中,我对乡村振兴战略了解得更深入了,‘蜜蜂计划’链接乡村和在校青年以及想投身这个行业的青年,是一个非常好的桥梁。”刚刚考取了中山大学博士学位的段富媛去年以华农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参加了“蜜蜂计划”一期。活动现场,她现身说法,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经过“蜜蜂计划”一期培训后,对乡村运营的更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2022“蜜蜂计划”学员代表段富媛分享发言

“蜜蜂计划”二期学员代表、广东军创大学生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张博爱表示,自己与同学们将在乡村的热土中探索学习,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农人”,“我现在是还没有毕业的返乡农创人,聚焦农产品供应链。我学的专业是农田土壤修复研究,跟乡村振兴也息息相关。乡村振兴需要系统化的学习,我希望通过‘蜜蜂计划’能在专业性上进一步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好地带领团队继续在乡村振兴的赛道跑出青春加速度。”

相较去年,“蜜蜂计划”二期除了有许多广州本地青年、高校学生踊跃参与之外,还有多名外地学生、青年村干部慕名而来。

河南学生李呈对自己成为“蜜蜂计划”二期学员感到心潮澎湃,“坐在驶往广州的高铁上,我一路都很兴奋!希望通过‘蜜蜂计划’学习到优秀的乡村项目运营经验,也希望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前辈和同路人。”李呈提到,自己是在网上了解到“蜜蜂计划”二期的,怀揣着在未来投身乡村建设的梦想,决定到广州参加“蜜蜂计划”提升自己。“我具备一定的乡村振兴理论知识,但缺乏在这个领域的实践经历,希望通过‘蜜蜂计划’补足短板。”

来自潮州的“80后”村干部陈泽钿也是“蜜蜂计划”二期学员。自返乡从事农村基层工作以来,陈泽钿努力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为家乡农业、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了多项工作。“我算是乡村产业培训的‘老兵’了,这次参加‘蜜蜂计划’二期是为了能学习大咖的优秀经验。”陈泽钿说,“蜜蜂计划”这一平台为许多对农业感兴趣却又不知道该如何系统学习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与行业专家、前辈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可帮助青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少走些弯路。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已入选的59名学员中还有一名来自特殊班的听障学生,怀抱着“成为一名乡村志愿者”梦想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报名“蜜蜂计划”二期,并顺利通过面试。为了保障这名特殊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训阶段的进度,“蜜蜂计划”二期将在课堂、实践中借助同屏传译、文字转译等工具,帮助他更准确地领会所学内容。

实践基地在开营仪式现场摆起摊位展示农产品

“今年的活动跟往年相比获得了更强大的社会资源支持,实践项目产业运营基地从去年的10家增加到14家。此外,今年的课程和师资以及实践更加聚焦于广州市1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项目。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链接青创杯返乡创业的项目,链接阵地资源以及投资基金,共同为‘百千万工程’集聚青年人才。”团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岳嘉介绍,今年,往届的蜜蜂学员以及“蜜蜂大使”——也就是目前仍然扎根在乡村进行就业和创业的一些青年将充当一部分导师的角色。

“理论+实践”赋能“新农人”茁壮成长

“蜜蜂计划”二期将延续“1周理论指导+3周实践培训”的模式。其中,理论课程在保留去年主干思路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乡村振兴领域青年就业创业现状与发展的解读,强化新媒体传播营销,对国家“三农”政策全景、深度式的回顾、解读与展望,全国典型村落发展案例解读等课程内容。

为帮助学员进一步筑牢理论根基,“蜜蜂计划”二期邀请多名优秀学者、行业专家进行理论授课。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义强指出,“新农人”要想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就要具备更高于传统乡村工作者的知识素质、能力和眼光,以便把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想象力”带入乡村。

他将通过回顾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缘起、内涵与实施案例,帮助蜜蜂学员们更清晰地认识如何将所做的乡村工作与国家战略实现精准对接。

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乡村职业经理人刘松则将从自己的从业经历出发,向蜜蜂学员分享作为一名乡村CEO应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自己在乡村运营中又做了哪些实践。

“我希望能在同学们心里种下热爱乡村的种子。”刘松说,不论学员们今后会不会继续从事乡村工作,都希望他们能持续关注乡村事业,为支持乡村振兴贡献自力量。

在实训阶段,“蜜蜂计划”二期将广州市重点建设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农文旅产业基地、村社作为实践基地,更注重根据实践基地人才需求进行学员的选拔和分派,以便学员在实践中得到更充分的锻炼。

“我们将结合小镇的产业特色,围绕农业科技产品的品牌宣传、市场推广等产业市场化体系及园区运营等方面为学员安排实践工作。”实践基地代表、莲花出水农科小镇负责人何青倩表示,将推动学员在实践基地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品牌设计、推广营销活动策划和执行、园区管理等工作。同时,将带领学员深入乡村,与当地村委干部、返乡新农人进行交流互动,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学员们能在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通过丰富的实践完成‘新农人’成长塑造。”实践基地越秀风行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青表示,会带领学员积极探索有机农法种植、现代农业技术、三产融合实践、非遗技艺文化等课题,鼓励学员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成果的落地和转化中。

现场体验越秀田园牧歌实践基地自然艺术教育产品

未来,团市委将继续深度链接立足于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产业基地,探索与各乡村振兴示范带上产业基地共建乡村创客实体基地的可能性。

南方+记者 马艺天

通讯员 穗团宣

编辑 余妍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