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未成年人手机使用管理和预防沉迷网络工作,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今年以来,化州市教育系统在“手机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制定手机管理办法。今年3月份化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强我市未成年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和预防网络沉迷的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各校根据文件要求,制定学生手机管理的具体细则,将手机管理列入学校日常工作管理,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等等,细化工作职责,将学生手机管理列为校规校纪的内容,并通过班(团队)会、校规校纪、心理辅导、案例教育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学生,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
建立诊断正机制。一是组织全市各学校开展全面摸排。今年开学第一个月各学校开展了一次全面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重点排查学生沉迷游戏等问题,摸清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生底数,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手机管理和预防网络沉迷工作。二是开展矫治教育。各学校对严重沉迷网络的学生进行研究分析,以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进行矫治教育。对于经过教育仍不能遵规守纪的学生,建立“一生一案”,进行个案诊断,开展“一对一”“点对点”教育帮扶矫正,增加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学校对沉迷网络的学生进行预防和干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严禁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开展未成年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和预防网络沉迷专题教育。学校通过入学教育、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家长会、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一是各学校通过举行“集体学习会”,利用晨会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手机管理”的相关规定,指出学生若违规携带手机或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班主任要告知家长并视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必要教育,手机暂由班主任上交德育处的“手机管理箱”统一保管,和家长沟通达成一致后,择时将手机归还给家长;并特别强调,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如有部分家长需要帮助学生核对相关作业,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解答。二是开展“主题班会”。各学校利用课堂召开主题班会,通过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对手机的认识,使学生了解手机的利与弊,并知道手机海量的储存、便捷的特点是帮助大家拓展视野的有效途径,但作为学生,目前学好知识、掌握生存的技能,才是今后走向社会的真正资本。
丰富课余文体活动。各学校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自觉远离不良网络诱惑。各校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本校课程设计,适当增加体育活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活跃校园氛围,使校园充满生机勃勃。同时,许多学校针对不同学段的身心特点与育人目标,成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的课程规划,让学生在劳动中探究自然、锻炼身心、收获真知,让教育向幸福出发,激发生命的潜能,使学生远离手机。开设各类兴趣教育,学生在学习之余培养自身在特长兴趣活动,减少对手机在使用及依赖。这些综合素养活动,既培育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学生不沉迷于手机,远离手机。
家校联动共同管理。一是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线上宣传教育等形式,引导家长充分认识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通过线上线下家访的方式,指导家长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履行好监护责任,发挥好榜样作用,安排好孩子日常学习生活,有意识地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家务劳动、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充分利用好家长学校、家委会等平台,指导家长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关注未成年人上网情况以及相关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行为习惯,防范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二是各校实施家校联动共同管理,让家长配合学校,坚决不让学生把手机带进校园。通过家校联动,与家长密切配合,抓好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并建立家校沟通热线等多种方式,确保家校联系畅通无阻,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要求,消除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对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微信群进行家校联系的,学校制定管理制度加强监管,不得要求用手机布置作业或利用手机完成作业。三是制定校外手机管理制度。学校探索通过家长、学生教师三方共同制定校外手机管理制度,引导家长教育孩子不要下载交友软件,定期检查孩子手机是否有“快手”“陌陌”等社交 APP 软件,如有要引导孩子及时删除等。
(化州市教育局德育股供稿 作者:杨简键、吴春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