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
“冬吃萝卜夏吃姜”又开始流行起来了
自古被视为药食同源的姜
是治病良药,也是集营养、调味于一身的食材
喜欢吃姜的可以选美味的姜撞奶、猪脚姜
不喜欢吃姜的可能会遇到擅长伪装的姜
比如鸡公煲里的土豆片、姜母鸭里的鸭肉......
这些,可能不是同一种姜
药房里有生姜、干姜、炮姜、姜炭、高良姜等等,厨房里有生姜、沙姜、南姜等,这些是有什么异同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药房里的姜
姜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在中医应用中分不同种类,功效相似,却不尽相同。那么姜在中药里面分哪几种呢?
01
生姜
生姜味辛性微温,解表散寒,可以发散风寒,发汗解表,如外感风寒感冒或淋雨后的恶寒发热,煮一碗生姜红糖水喝,可缓解症状;温中止呕,生姜有一个非常霸气的称号--“呕家圣药”,外感寒邪、饮食生冷刺激等由于受寒引起的呕吐、孕妇妊娠反应的恶心呕吐、晕车晕船的呕吐都比较适合用生姜来调理;化痰止咳,由于外感风寒引起的肺寒咳嗽,可与发散风寒止咳药配伍用;解鱼蟹毒,煮食鱼蟹时,宜加入生姜以辟腥味解蟹毒,减其寒性,避免脾胃虚寒的人进食后易出现肠胃不适,如腹泻、呕吐等情况。
02
干姜
干姜是生姜晒干或低温干燥所得,生姜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大辛大热,主入脾胃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常用于脾胃寒证,常配补气健脾的人参、白术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回阳通脉,用于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导致的四肢厥逆、肢冷脉微,与附子、炙甘草配伍,即中医经典名方“四逆汤”;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
03
炮姜
炮姜是以干姜为原料,用砂拌炒,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即为炮姜。炮姜功效与干姜相似,较干姜而言,辛燥之性、温里之力减弱,但作用缓和持久,长于温中止痛、止泻、温经止血,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虚寒性出血。如阳虚怕冷,又出血、出汗、遗尿,用炮姜效果更好。
04
姜炭
取干姜块,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即为姜炭。姜炭经炮制后,辛味消失,守而不走,温经止血,偏于止血,主治吐衄崩漏,阴虚失血,用于各种虚寒性的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
05
干姜皮
《医林纂要》:“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达皮,辛则能行,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姜皮味道辛辣而性凉,入脾、肺二经,和脾利水,能够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常配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使用,即中医经典方“五皮饮”。
二、厨房里的姜
姜是厨房里必不可少的调料,无姜不能成席,缺姜不能开宴。那么厨房常见的有哪些姜呢?它们又各有什么特色呢?
01
老姜
姜还是老的辣,老姜是更“辣”、更“渣”,俗称姜母,在成熟老化时采摘,纤维比较粗,外皮纹路重,味道辛辣。一般是在肉类的炖菜或者锅类,还有需要去腥的爆炒菜式会用到,比如在广东地区备受喜爱的产妇补品--猪脚姜,酸甜微辣,滋补暖身,用老姜来做才最够味。
02
仔(子)姜
粉嫩水灵,口感脆、辣味柔和,说的就是子姜。仔姜采摘的时候,纤维组织细,水分多,肉质柔软。嫩姜辛辣味比较淡,口感清脆,一般适合切丝当佐料或腌制,比如醋泡姜,紫苏嫩姜等。
03
大肉姜
姜块肥大,表皮光滑,纤维细小,肉厚脆嫩,辛辣味适中,适合不那么喜欢姜味,但又想去腥的人做家常炒菜用。
04
小黄姜
表皮干燥,稍粗糙,呈灰褐色,切面纯黄色,味辛辣、纤维较细、姜油丰富,辛辣感较大肉姜重,用途广泛,可以药用,食用,榨汁制作糕点、饮品,更别具风味,比如制作姜撞奶。
按辛辣度和纤维感来排序,大致是:老姜>小黄姜>大肉姜>仔姜。
三、此姜非彼姜
除了生姜及其炮制品,我们药房还有姜黄、高良姜这些姜,厨房里还有沙姜、南姜,这些跟生姜系有什么关系吗?
01
姜黄
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姜黄味苦、辛,性温。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胁刺痛,胸搏心痛,痛经经闭,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还用于治疗厌食、鼻炎、肝胆疾患、风湿病等疾病。
姜黄
姜黄具有药食同源的的特点,还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姜黄粉(干燥的姜黄研磨而成)可用于咖喱粉、腌菜等调味品系列,姜黄油可作为食用香料。姜黄可以让食物增加明亮的暖黄色,香气也会让食物具有独特的复合风味。
姜黄还是一种天然着色剂,其中的姜黄色素,由于具有稳定性好、使用量小、耐热性高、着色力强等多项优点,还可以用于皮革、苎麻、棉织物、毛、丝、绸、竹纤维等的染色。
02
高良黄
高良姜又名风姜、小良姜、膏凉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高良姜味辛而性热,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治疗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溃疡病之胃痛、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慢性肠炎,大便稀薄。
高良姜
高良姜作为“十大南药”之一,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清凉油、万金油、驱风油、良附丸等,都是以高良姜作为主要原料制作出来的。
03
沙姜
沙姜又名山柰,为姜科草本植物山柰的干燥根茎。沙姜味辛而性温,归胃经。具有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的人群不适宜食用沙姜。
沙姜
沙姜有独特的味道,可以给食物增香添辛,除腥解异,还可以刺激人的食欲。广东地区不少经典粤菜都可以用沙姜作为烹饪时的佐料,沙姜猪手、沙姜猪肚、沙姜鸡等等,更别具风味。
04
大高良姜(南姜)
大高良姜,又名南姜、大良姜、山姜、良姜,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大高良姜,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果实为红豆蔻,供药用,有祛湿、散寒、醒脾、消食的功用。根茎即我们日常生活常用的南姜,具有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大高良姜(南姜)
南姜在东南亚地区跟岭南地区应用十分广泛,传统泰菜冬阴功最重要的三种香料之一就是南姜(幼嫩的大高良姜、箭叶橙和香茅),南姜更是岭南美食的“常驻嘉宾”,特别是在潮汕地区,炖肉、卤味、煮粿条、水果用到南姜,腌制多种食材,南姜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员,橄榄糁、潮汕咸菜、腌油柑等等。
四、姜的各种食疗搭配
俗话说“家备小姜,小病不慌 ”,把厨房当药房,把食物当药物,用好厨房里的几味姜,做出健康美味的食品~
01
紫苏嫩姜
材料:仔姜500g、紫苏叶100g、冰糖250g、白醋250ml、盐适量。
做法:
1.仔姜洗净,用盐轻搓几下,放3-4小时后洗净晾干,切薄片;
2.紫苏叶洗净沥干水,加入白醋、冰糖,放锅里煮开,加适量盐,关火,隔渣放凉。
3.将姜片放入备好的瓶子中,倒入紫苏醋汁,放入冰箱冷藏,放置2-3天即可食用。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祛风寒,暖脾胃,增进食欲,消食。
02
姜枣茶
材料:生姜3片、红枣3颗(去核)、红糖适量。
做法:将红枣、生姜加水大火煮开,改文火煮15分钟,加入红糖即可。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养血。用于脾胃虚寒,寒凝血瘀的人群。
03
姜撞奶
材料:姜汁15g(小黄姜)、水牛奶250ml(或蛋白质含量3.3g/100以上的牛奶)、白糖适量。
做法:
1、小黄姜去皮,磨成泥,榨出姜汁,取15g姜汁放碗里。
2、水牛奶250ml,加适量白糖,小火煮至80°C左右(即牛奶微微冒泡,不要煮沸)。
3、将碗里的姜汁搅拌均匀,高高地迅速撞入姜汁,盖上盖子静置10分钟即可。
功效:姜散寒暖胃,牛奶养气血润肌肤,具有驱寒暖身、健脾养胃的功效。
04
猪脚姜
材料:猪脚2斤,老姜(或大肉姜)1斤,添丁甜醋2斤,鸡蛋几个。
做法:
1、姜洗净去皮,用刀背拍散或切片,把姜放到锅里,小火炒干水分。
2、甜醋倒入砂锅煮开,加入炒干的姜,小火煲半个小时,关火,让姜在甜醋里浸泡过夜。
3、将猪脚洗净,焯水,再将猪脚放入锅中炒干水分,鸡蛋煮熟,剥去外壳。
4、将炒干水份的猪手放入甜醋中,大火煮开后小火再煮半个小时,加入鸡蛋,小火煮半个小时,关火,猪脚和鸡蛋浸泡在姜醋里浸泡过夜(连续三四天重复煮沸浸泡过夜更入味)。
5、把猪脚姜醋煮开就可以吃了。
功效:祛风散寒,养血化瘀。补气血,健脾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广东省中医院主管中药师 陈燕霞
审稿:广东省中医院主管中药师 陈恋虹
编辑:徐如梦 温嘉林
责编:陈广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