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后汛期,全省台风、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增多,如何有效防御考验着每个地方。
2021年,广东开始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建设,引导部分村镇在防灾减灾建设上先行探索。去年,东莞市凤岗镇成功创建防灾减灾示范镇。
凤岗镇位于东莞最南端,常年受暴雨、台风侵袭,年平均降雨量可达1802.5毫米,防灾减灾救灾任务极重。近日,笔者走访东莞市凤岗镇,在这里找寻气象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智慧。
一场暴雨推动防灾减灾建设
走进凤岗镇联合值守办公室,大屏上显示着多个监测点位的水位、气温、森林防火等情况。“各类信息一目了然,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立即部署。”东莞市应急管理局凤岗分局局长叶深华说。在这个值班室,笔者看到墙上的一张表记录着每天的值守人员,“不同部门的值班人员汇集到一起做日常值守,涉及到气象险情可以快速协调响应。”
而这样的硬件、制度建设,缘于一场暴雨。
凤岗镇联合值守办公室大屏显示各类监测信息。
2014年5月11日,凤岗镇遭遇暴雨袭击,24小时最大雨量达330毫米。短时强降雨造成东深河、石马河水位迅猛上涨,随即沿线河段河水漫至地面,导致市政排水倒灌。
“印象太深刻,中心城区都淹了,各类损失都很严重,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防灾减灾做好。”凤岗镇副镇长曾柏辉说。
此后,东莞市气象局和凤岗镇政府加强合作,直面镇街气象灾害防御专业人员不足、预警传播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有稳定人员配备和财政保障的气象服务站,负责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气象公共服务和预警信息传播等工作,解决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难题。
到2015年初,东莞市首个气象服务站在凤岗镇建成,集气象、应急与三防为一体。服务站配有3名气象专业人员,他们每天根据东莞市气象台的会商结论,结合本镇气候特点,为全镇提供更精细的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将全镇各级应急责任人纳入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气象预报预警“第一时间、权威发布”。
在2020年,建设继续深入。东莞开始开展“五有”模式的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即有技术人员、有工作内容、有业务平台、有传播渠道、有考核机制。
此后,凤岗镇作为首批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镇,陆续建成14个自动气象站,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有气象观测。同时,还建成13个气象预警终端、3个内涝监测站以及1个气象科普基地,严格按照“五有”的建设标准,将气象服务站与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相结合,强化汛期和日常值班工作,率先完成了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通过这次体系建设,我们完善了‘镇、村一体化’的快速响应机制,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叶深华说,“这为应对灾害性天气提供有力支撑。”
“由于东莞市直管镇的特殊行政架构,完善镇一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是防灾减灾救灾的核心。”东莞市气象局局长凌汉强介绍,因此从2022年开始,东莞市气象局与凤岗镇继续深入合作,共建全省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最终实现气象监测覆盖到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覆盖到户到人、智慧气象服务覆盖到基层网格、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全覆盖。
气象防灾减灾意识落到基层
“这些床铺都是为应对暴雨等灾情发生时转移群众准备的,也配备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在凤岗镇雁田村的应急避难场所,雁田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邓顺谊介绍,像这样的避难场所目前也正在继续筹建。
在凤岗镇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下,多个村正完善机制。其中,雁田村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应急储备,于2020年成功获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村一级如何进行气象防灾减灾联动响应?对此邓顺谊介绍,每当有特殊天气来临,雁田村都会全村总动员,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其中“气象预警决策群通知到位、网格工作人员加密巡查旧危低洼隐患点、应急指挥室通过‘村村通’气象自动站紧密监测天气实况,确保每个村居、每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当有灾情出现时,雁田村应急部门便会迅速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第一时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另外,学校也是防灾减灾建设的重要单元。
走进凤岗镇中心小学,一块气象园地很快进入眼前。现场一面墙上挂满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牌,展示着暴雨、台风、冰雹等各类气象灾害。
“这个展示墙特别受学生欢迎。”凤岗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邓静想介绍,“通过长期的科普教育,现在孩子们、家长遇上红色预警信号,马上就知道要停课不上学。”
凤岗镇中心小学陈泳余老师介绍气象特色课程。陈建军 摄
另外,学校还通过结合二十四节气等气象科普知识,整合各科课程资源,设置气象特色课程,丰富学生科普活动内容,寓教于乐,将气象科学知识的种子深植于学生心田,提高、强化学生应对气象灾害能力。
自2022年创建示范镇以来,凤岗镇全镇灾害损失明显减轻,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凤岗气象服务站站长林晓滨说:“气象服务一定要坚守在一线,做好天气的‘吹哨人’,提供准确的气象预警和服务。”
南方+记者 张子俊
通讯员 温文 王天巍 陈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