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牙雕村,靠什么年赚6亿?

南方+

西伯利亚冰层下埋藏数万年的猛犸象牙,跨越山海以及时间的洪流,在岭南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在珠海市斗门区榕益村主街,两侧前店后厂式的猛犸牙雕商铺比比皆是,来自遥远西伯利亚的猛犸象牙,在这里脱胎换骨,化身精美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

猛犸牙雕刻产业是榕益村的特色产业。20世纪90年代,随着“禁牙令”的出台,曾经风光的象牙雕刻艺术,一度面临成为绝响的危险。在原材料短缺、牙雕艺术濒临失传的困境下,珠海几家老牌港资牙雕厂解散,部分原有牙雕技师继续扎根于榕益村,将目光转向另一种象牙——猛犸象牙。

随着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等地冰原或冻土层中猛犸象的不断出土,人们发现切磨后的猛犸象牙与现代象牙非常相似。

“我们在2012年通过一个偶然机会接触并深入认识这一特色产业,意识到商业前景和增长潜力较强,因而积极联系拜访猛犸协会的专家和商户,并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低的租金成本吸引商家落户,沿村口主路两侧形成集群效应,并辐射周边区域,逐渐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猛犸牙集散地和生产基地。”斗门区白蕉镇榕益村党总支书记陈欣聪说。

经过几代匠人的钻研、开发,如今,猛犸象牙逐渐从象牙替代品中“脱身”,形成独立体系。其独一无二的牙皮不仅是鉴定的依据,更能凸显其史前生物的古朴凝重,在雕刻时根据牙皮纹理做成山涧、峭壁、怪石等,与自然现象融为一体。

“猛犸象牙硬度相对现代象牙略高,密度相对较大。而雕刻是做减法的艺术,一凿子下去没有反悔的余地,一不小心整块珍贵猛犸象牙材料就作废了。”慕名而来的张志超,是第一批来到榕益村的猛犸象牙雕刻艺术家的徒孙辈。

近年来,不少学有所成的牙雕技师开始自立门户,逐渐在附近形成规模,榕益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猛犸牙雕村”。

在张志超负责的车间里,钻头打磨的声音此起彼伏。几位牙雕技师在各自的工作台上忙碌着,刻刀上下翻飞之下,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不断从牙齿上生长出来。

出胚、开脸、细雕、抛光……一件价值千元的精美的小件需要数天时间;而价值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大件,视工人师傅的手艺,快则几月,慢则数年不等。

“初学者通常要三至五年才能够掌握象牙雕刻的技术要想雕刻精品,则需经过十年左右的历练,而要成为大师,就得呕心沥血付出一生。”张志超介绍,不同于其他行业,艺术品行业多采用人工打造,很难实现自动化,相应的形成规模不容易。

据初步统计,珠海全市80%以上猛犸牙雕商户分布在白蕉镇榕益村和东岸村。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榕益村现有猛犸牙雕商家100多户,逐步形成猛犸牙雕加工贸易一条街,具备完整产业链。近三年来年均产值近6亿—7亿元,实现村民租金增收近300万元,户均增收约6000元,村集体收入增加约10万元。”陈欣聪表示。

今年,听说“百千万工程”落地的消息后,陈欣聪敏锐地觉察到发展的契机,动起了唤醒“沉睡”资产的念头。

他打算打造一个“雕刻小镇”。

“围绕猛犸牙雕这一特有资源,一方面是开展街区微改造,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建设猛犸牙雕商业街这个特色文化街区。”陈欣聪说,另一方面,他正努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计划盘活商业街旁的20亩村留用地,打造展销中心综合体,推动向猛犸牙雕产业高端艺术品、拍卖品市场发展。

相关阅读

珠海:百团大战促融合,千帆竞发共富裕 | 聚焦“百千万工程”

【文字】南方+记者 林郁鸿 王韶江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文秋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