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番禺,有一种味道,不同于家的味道那般温馨,也不同于餐厅里的那般精致高级,但是它却拥有着番禺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那就是藏在不太起眼的小吃店,在里面有着番禺地道的滋味!
番禺的美食版图上,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小吃有着他们的一席之地,都有一种真实可触的动人魅力。今天,跟着记者的脚步,一起探寻躲藏在老街巷市井烟火气里的“番禺味”,感受地道正宗的番禺滋味,以及其中的人情味。
有一种味道叫“得闲饮茶”——
三代人的坚守 延续60年的早餐味道
水晶饺5元5粒,干蒸烧卖5元8粒,蛋散8元一件,咸煎饼2元一个,粽子5元一只、糯米鸡4元一只......这家名叫“秋月饮食店”就位于番禺区东环街蔡边村市新路边,属于蔡边人的童年回忆。秋月饮食店最出名就数“咸煎饼”。刚出炉的咸煎饼,色泽黄,外表酥脆,内里松软,口感非常好,而且是咸的,番禺很多街坊都为它而来!
秋月饮食店的咸煎饼
“我们制作的咸煎饼依然沿用着60年前‘蔡边大茶楼’传统做法,材料只用面粉、糖和适量的盐,加入纯天然的‘发面种’让其自然发酵16小时,在开卖前才揉成粉团放入油锅炸,每天只做500个左右。我们老一辈的人,新东西学不会了,就会做以前最旧的那一套,以前师傅怎么教,就一直做到现在,所以店铺里所有的点心出品都是手工制作,每天做多少卖多少。”秋月婆婆边跟记者聊天边在麻利地在擀面皮。
秋月婆婆在擀面
“60年前是什么味,到现在还是那个味!”听上去好像有点固执,但却是秋月婆婆多年的坚持,她与这家颇具“古早味”的早餐店用温度与诚意回馈每一位食客。
秋月婆婆已年过七旬,从14岁起在供销社开办的“蔡边大茶楼”上班,上班前由茶楼的点心师傅专门作岗前培训,学习制作各式广式点心。“当时蔡边大茶楼的三星大包、网油牛肉、牛肉烧卖、干蒸、饺子、蛋散、咸煎饼是十分受迎的。”其时,秋月婆婆与同在“蔡边大茶楼”上班的家公一直做到转制。之后,家公就在大茶楼的旁边开了这家早餐店,一家老小全部出动,秋月婆婆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店里制作点心的主力,负责各种点心的制作。
秋月饮食店位于番禺区东环街蔡边村市新路边
远近驰名的咸煎饼,不少人第一次吃都是它!最后爱上的或许是弹牙十足的干蒸饺子、或许是每天不同的老火粥、或许是蛋散……“一份干蒸加一碗猪红汤。”“一个咸煎饼,一个蛋散。”这些街坊熟客中不乏开车过来的,客人只需朝店内喊一声,店员即娴熟地将早餐递进车里。秋月饮食店十几种手作广式点心,足够你连吃数日也不重样。
一位老街坊陈先生专门从市桥开车过来买干蒸,一买就买了200粒。为何对秋月饮食店的情有独钟,陈先生说:“我就是喜欢这里的干蒸,帮衬了几十年,只有这里的味道够传统够地道,其他地方没有的,我每次都买200粒放冰箱,吃完就过来买。”
秋月饮食店的水晶饺、干蒸
秋月饮食店的油条
记者最喜欢秋月饮食店的猪红汤,又滑又脆!
秋月饮食店的软皮小煎堆
于食客而言,小小饮食店只是一个餐馆,对老板来说,是一个装得下生活的“家”,一大家子忙忙碌碌却是其乐融融,平淡又珍贵。“我们店用料虽说不上矜贵,但却能保证用料新鲜,每天现做现卖。我们一家三代人都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我和哥哥就在这个店里出生,自出生以来,我们从小就跟在长辈身边,边看边学边做,他们怎么做,我们就跟着怎么做。”同样是忙不过来的芳姐,边在包干蒸边在跟记者聊,“现在妈妈和哥哥主要负责油锅部分的炸物,我就负责楼面和包干蒸、饺子等其他事项,有时哥哥的女儿也会过来帮忙,纯正的家庭式经营。”
秋月婆婆的女儿芳姐
秋月婆婆每天和家人依旧凌晨开店,六十几年如一日,她暂时没有退休的计划,与街坊相伴,与家人相依,就是婆婆最大的心愿,“做惯了一点都不累,做点心是我这一辈子最开心的事,自己的出品得到别人的喜欢,每次听到街坊赞赏,心里都是甜滋滋的,很开心,所以六十几年来,我一点都不会觉得累,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是会一直做下去!”
有一种味道叫“放学请你吃牛杂”——
校门口牛杂档 从小吃到大的番禺风味
有句话这样说的:“最好吃的店就在家楼下,最怀念的店总在学校门口”。校门口的牛杂档,陪伴了不少番禺人度过整个的学生时代。
讲起“英姨牛杂”,很多番禺的学生哥、老街坊,特别南阳里小学的学生估计都会说“我是吃英姨牛杂长大的!”可见“英姨牛杂”在番禺小吃界的地位。
英姨在店里为客人剪牛杂
据英姨介绍,她的牛杂这么多年来都一直受街坊喜爱,也源于她本自身也是一个“牛肉爱好者”,“从小我就喜欢吃牛杂、牛肉,所以对于制作牛杂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讲起牛杂,英姨娓娓道来,“我们出品的牛杂27年来坚持用新鲜牛杂,最初开档时,我每天一早就骑着摩托车到屠场里拉牛杂回来。”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改良,英姨独创出属于自己的味道。英姨一边介绍一边拿出了她的“独门秘方”给记者看:“这一大一小的两袋就是我们店的‘独家美味配方’,里边有花椒、八角、桂皮等13种纯天然的食材和香料,而且会随着季节的变换适当增减。我们一般会将这些食材先熬煮半小时待其出味后,再放牛杂进去继续煲1小时左右,让牛杂充分煲淋之余,还需保留一定的嚼头,这当中的火候就需要把控得非常精准了。”
牛肚、牛膀、牛肠每天店里卖得最多的产品,5元一串牛杂,15元一碗牛杂猪肠粉,和味又“抵食”。采访期间,刚好是中午饭点,店里一下子就挤满了人,有老街坊,也有上班一族。
和味的英姨牛杂
英姨告诉记者,1996年当时自己刚满29岁,当初在田心大街摆档都是为了生计,也因为当时社区出于对她们家的照顾。在卖牛杂之前,英姨一直在服装厂工作,因为整天加班没办法照顾家庭,所以决定辞职出来摆摊做小生意,想不到一摆就是18年多了。“刚开始卖牛杂时,每天起来清洗生牛杂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当初没习惯做了一星期就不想做,但想想要生活,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英姨说,当时丈夫要上班,制作牛杂的所有工夫都由她一个人完成,“单一付生牛杂就50多斤,最好生意时一天能卖3付牛杂150多斤,所以每天都要好早起床准备,一直不停手地做到下午3点半开档,直到晚上7点多才卖完,有时剪牛杂太累,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但是,看着自己辛苦熬制的牛杂每天都能销售一空,英姨表示十分欣慰,街坊的喜爱与捧场是她坚持下去最大的动力。
英姨与退休的老伴一起经营牛杂店
2015年,英姨在她出摊的南阳里小学附近开了她第一间店铺,店名依旧用回大家熟悉的“英姨牛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英姨用她的手艺“投喂”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仔,在兢兢业业的经营中,她陆续开了4家分店。“刚摆摊时我最小的女儿才3岁,一直卖牛杂到现在足足27年,现在小女儿都30岁了。如今儿女们都长大了成家了,现在我们夫妇二人主要负责经营西丽路这家新店,其他店都由儿女们负责,也算是将‘英姨牛杂’传承给儿女们了。”
英姨说,当初为生计路边摆摊卖牛杂,也从没想象过能开店当老板,很感恩一路走过来曾经帮衬过她的每位街坊。虽说现在小有成就,但她对于制作健康美味牛杂的初心一直没变,依然保持每天早起煲牛杂的习惯,希望“英姨牛杂”能被大家一直喜爱着。
有一种味道叫“好酸,好孙”——
“咸酸”店里老番禺的“儿时味道”
在番禺很多地方但凡谁家有新生儿满月,就会订购满月酸姜;家有女儿出嫁,酒席上定会出现萝卜酸;每年大年初七至十五,添丁点灯买咸酸也是习俗之一。主人家的小孩子满月摆的喜酒就叫姜席,不管菜式是丰是俭,餐前的开胃小菜里必定有酸子姜、红萝卜,最后一道菜还会将酸姜和切开的红鸡蛋做成拼盘摆上桌。来吃满月酒的人吃完酸姜后必定大声对主人家说:“好酸好酸(广东话‘酸’和‘孙’是谐音)”宾主皆呵呵一笑,心领神会。
青梅酸
莲藕酸
木瓜酸
在石碁镇的富豪街,有一家当地人都知道的珍珍咸酸店,是中山人珍姐和她丈夫何建华所开的夫妻店,1996年店至今已有28年历史。
珍姐与华哥在店里
店内大大小小的玻璃罐中,拥有超三十个品种的咸酸蔬果,每次腌制选用当季优质蔬果,木瓜、番石榴、三华李、芥菜、萝卜、子姜、辣椒......品种齐全、应有尽有,萝卜、木瓜、芥菜是店里的“明星主打”,通常大家一买便是十斤八斤。不仅仅是街坊邻居帮衬,还有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每天都有快递员拿货寄送往各地,甚至也有街坊自带器皿前来买店主自已调制的醋回家煮菜。店主珍姐说,咸酸平均每天可销200多斤。这些咸酸常温可以保存一到两个月,放冰箱可以储存两三个月。
店里放满了各种酸,看得人直咽口水
除了这家老店,何建华说,他们在中山还有大型工场,工场主要供应咸酸给士多店、批发市场和酒楼等,销量比较大。“腌咸酸也讲究天时,不时不吃,比方说现在正好是腌子姜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子姜最嫩、没渣,最好吃,错过这十来天,又要等到明年。这几天我们从山东那边大量进货,需经过刮皮、浸泡‘瘦身’等几重工序,当有订单时再进行最后一道工序——腌制,保证足够的新鲜度。”珍姐说,这些酸姜与红鸡蛋是本地人孩子满月必订的仪式吃品,经常一订货就是一百几十斤,一般用小瓶装,在办满月酒时作为回礼。
萝卜酸
珍珍咸酸店的满月姜
“记得以前开店,不少周边的小卖部都会过来跟我们拿货,当时他们没有拿太多,大约就是十斤八斤左右,他们拿回去后就用一个大玻璃瓶装着卖,一块萝卜酸卖一角,旁边放一些番茄辣椒酱让客人自己蘸,在当时没什么零食的年代,特别受学生哥欢迎。”听着珍姐说,记者也不自觉回想起学生时代,在放学路上与同学分享零食的快乐时光。
每天都有不少街坊前来帮衬
为什么会开这家店?珍姐说,当年是为了照顾几个孩子而特地向一直做咸酸生意的大姑学到的手艺,自己也经过不断尝试和改良,才有了今天深受街坊喜爱的味道。家住在小龙的曾小姐是珍珍咸酸店的常客。“是最喜欢的零食,没有之一,一吃完就来买,每次都买好几斤,一边追剧一边吃,停不下口。”曾小姐说。
有一种味道叫“饭前饮汤,饭后糖水”——
老字号糖水店盛满街坊的甜蜜故事
在番禺石楼,有一家老字号糖水店,是石楼的老街坊没几个不知道的,毕竟这间店在人民路已经开了超过40年,且一直都深受老街坊的欢迎。作为这间店的招牌小吃——蛋散,更是街坊们百食不厌的小吃之一,日均销量超过500件。
石楼老字号糖水店的蛋散
蛋散是以香脆著称的过年小食,类似北方的“馓子”,已经有两千几年历史。传说中,有家人太穷,过年没钱买做油角的馅料,就将面团压扁拿来炸,用来招呼亲戚朋友。在番禺,也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传统小吃。
这间老字号糖水店的蛋散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店主之一的胜哥表示,其实我们的店名是被街坊叫出来的。这家店是由姐姐丈夫的爷爷传下来的,当年叫‘程记’,至今已经营40多年了。附近街坊一直都以‘老字号’代称我们店,我和姐姐接手经营后,干脆便顺应民意将店名改为“老字号”。
石楼老字号糖水店
姐弟俩的手艺也得到了老人家的“真传”,煮糖水和做小吃的秘笈都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味”。“薄和脆是我们店蛋散的最大特色。虽说同样只是用鸡蛋和面粉开皮,但我们用高筋面粉和面,因为高筋面粉的筋度高,炸出来的蛋散色泽更金黄,口感也更松脆。但我们认为它的灵魂却是淋在上面的糖浆。我们用麦芽糖熬糖浆,并根据顾客的意见不断加以改良,做到甜而不腻,淋在蛋散上,能保证蛋散既松脆又入口即化。”胜哥自豪地说。
石楼老字号糖水店胜哥在为蛋散上糖浆
嫁到市桥的李小姐是石二村人,她每次回娘家,必定过来店里点一碗绿豆沙加一件蛋散。她说,这家蛋散是她自小吃到大的,即使现在离得远了,也不改初衷,如果有亲朋戚友回石楼,她都会特地叫人捎带几件,而她每次回娘家也必来吃一次。“百吃不厌,这是我们童年的味道。”李小姐说。
石楼老字号糖水店日的蛋散均销量超过500件
在番禺人的生活中,糖水的影子处处可见,皆因糖水承载的不只是甜蜜的味道,更是有关生活的美好记录。店主金姐自豪地跟记者说,他们家的糖水和蛋散是石楼人的“甜蜜大使”。据金姐介绍,石楼人嫁女前一晚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为新娘子送嫁,主人家必定会准备一些糖水、小吃来招呼大家,作为老字号糖水店就会提前接到预订,在送嫁当天将各式糖水以及甜甜蜜蜜的蛋散小吃送到女方家中,“一般主人家都会预订二、三百件蛋散来招待客人,因为它既好吃,又有甜甜蜜蜜的意思,十分受街坊欢迎。”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记者发现,这间小店虽然外观朴实无华,显得老旧、简朴,但颇有“内秀”,除了蛋散受欢迎,凤肝酥、蛋挞等特色小吃和绿豆沙等甜品也很热销。不少客人喜欢点一碗绿豆沙配蛋散,都说这是最好的搭配。
核桃酥
传统蛋挞
有鸡肝的凤肝酥
阳光沉静的老街、随处可见的老店,热气腾腾的街边小吃......这些藏在角落里的小小饮食店,为车水马龙的城市留住了一些温暖,留住了一些烟火。
每个人对于小吃的感受或许不尽相同,但小吃对于番禺人而言,虽小却不可替代,它是陪伴一代又一代番禺人成长的味蕾记忆,是平凡生活的味道,包含了儿时的记忆,对故乡的思念,对味道的坚守,对技艺的传承。
生活,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番禺这座城市的真性情,就在这些充满日常烟火的味道中,衍生出的温馨的人情味……
来源:番禺融媒
策划:陈海生、胡普甜
文/图:刘瑞媚、冯洁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