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将承载你的“新工科”梦想吗?

松山湖政法
+订阅

高考出分,志愿填报结束,录取结果将于近日陆续公布。

选学校、选专业这件“人生大事”,对今年的考生而言似乎告一段落。

什么专业更受关注?可以看看搜索引擎记录的十年热门搜索变迁。

节选自《百度热搜·2022高考大数据》

不可否认,当下大热程度极高的,无疑是工科,或是新工科专业了

关于“新工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新增专业可以视为其热度的一个风向标。

在教育部2022年首次审批的21种新专业中,工科专业有6种,数量第一,分别是:电动载运工程、未来机器人、生物材料、医工学、安全生产监管、飞行器运维工程。在此之前,2021年首次审批的31种新专业中,工科专业有14种,同样数量第一。

2018年至2022年新增专业中,工学所涉的专业数量最多(图源:新京报)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着“新工科”。

新工科,与其说是对大学专业的描述,不如说是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的新兴需求,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新面貌和发展机遇。

这与如今考生们看得更远的“选择”息息相关——他们倾向于选择的,是一座学业与就业都值得托付的城市。

在新工科大热的背景下,东莞的一席之地在何处?

这座城市,是否正在成为一座“新工科之城”?

01

“投”学生是一场实验吗?

李泽湘的新工科理想

提起东莞的新工科,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科创界“扫地僧”李泽湘。

李泽湘最广为大众知晓的身份是前大疆董事长。曾在学生汪滔创立“大疆创新”早期提供诸多帮助,参与塑造了这一如今估值超1600亿元的全球无人机霸主。

2014年,李泽湘在东莞松山湖发起XbotPark机器人基地,持续复制着新工科的创新:在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的60多家科技公司中,15%已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包括做扫拖一体扫地机器人的云鲸智能、做物流仓储机器人系统的海柔创新、做商业自动驾驶的希迪智驾和做户外电源的正浩创新等。

李泽湘教授在2023XbotPark科创训练营上发言(图源:XbotPark机器人梦工厂)

在“新工科”的发展上,“投”学生成为了一种热话。

孵化公司、推动产业发展是最终目标和结果,李泽湘的发力点和很大精力一直投入在促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新工科教育改革上。

大学研究必须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才能显现出大学的意义。大学里最重要的成果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论文。

——李泽湘

何谓新工科?

李泽湘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培养的是“能用科技创造新东西的人”

在东莞,XbotPark是李泽湘新工科教育的具体载体,它把高校技术、年轻学生和市场需求连接到一起。

从大疆等一批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中,李泽湘总结其心目中的新工科教育的核心内容:发现和定义问题,并整合各种技术和资源去解决问题;基于项目的系统设计、制造、调试和迭代,跨学科和跨年级团队合作,以及供应链和项目管理。

XbotPark科创支撑体系(图源:XbotPark机器人梦工厂)

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创系系主任融亦鸣教授,曾分析比较过目前在美国流行的三种新工科教育的模式,国内的院校,多多少少也借鉴了这些模式。

一种是由项目引领教学、为工业界培养领军型人才的的伍斯特理工学院(WPI)模式,学生要学会如何将模糊问题清晰化,继而将学校所学应用起来。这样,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业界,角色适应更快。第二种是追求革命性、突破性、开创性,最早做出的高速摄影、数控机床、3D打印等划时代产品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

第三种就是欧林工学院(Olin College)模式,也就是李泽湘所推崇的,更偏重于培养独角兽这样的优秀企业。在这里,甚至连需求都不会直接给,学生被鼓励找出最好的现有技术并将之提升,形成现有条件下的最好解决方案。

不停地参加会议,熬夜讨论问题,为每一家他支持创立的公司提供帮助……迄今为止,这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已经把多个学生创业项目“投”成了独角兽。

XbotPark体系内创业公司(图源:XbotPark机器人梦工厂)

“过去40年,我们靠人口红利,未来40年,要靠工程师红利。”这位一直相信年轻人、相信学生的“老师”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李泽湘认为,许多新工科领域的学生并非缺乏才能,只是对创业不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疆、云鲸以及松山湖基地的诸多项目,正是其新工科教育梦想的延伸。

而东莞——这座拥有全面迅速的供应链的城市,这座产业背景决定了其高等教育将支撑起更多理工学科的城市,无疑为那些新工科的造梦者们,提供了极佳的试验场地。

02

莞工的新工科十年

一所地方院校的弯道超车

知乎上有网友曾评价,如果回顾东莞理工学院这十来年的发展史,这所地方院校上演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弯道超车

作为一所省市共建理工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在全国高校中存在感似乎不强。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10年,东莞理工学院就与清华大学等名校一同进入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61所高校之列。

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正在做实验(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从2012开始,随后的十年,是中国第二次“新大学运动”蓬勃发展的红利期。此间,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双高”(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东莞理工学院成功入选第一批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在经费投入、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获得省、市政府大力支持。

另一个红利,是2020年以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瞄准区域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紧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需求,主动对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终端与研发总部、滨海湾新区等布局,学校组建生命健康技术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工程师学院、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等新工科学院、机构,实现了又一记漂亮的弯道超车。

学生在实验室(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有不少师生进入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东莞理工共建的先进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参与项目工作,更有毕业生因表现出色被中国散裂中子源直接录用。

2022年,东莞理工学院物理类201专业组(计算机类)录取最低排位较2021年上升近5000位,软件工程等专业在广东省的录取最低排位超省外多所211院校。此外,学校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也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

今年6月,东莞理工学院聚焦“冲博扩硕强本科”,以突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建设为重点,重点支持软件工程、智能制造、新型储能、防灾应急等领域的新工科相关学科建设。

粤台学院机器人实验室(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如果说,李泽湘的实验重点在于“创新创业”,那么,东莞理工学院在新工科教育上的探索,更为接地气。

近5年来,东莞理工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智能制造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机器人工程等11个工科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和新增新兴工科专业(方向)37个,直接面向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新工科专业比例达到70%

而这座城市丰富的新工科产业,也成为东莞理工学院产学协同、科教融合的宝藏资源。

和东莞22个镇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等大平台;建成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360网络安全产业学院等10个现代产业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一览表(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专业能力扎实,动手能力特别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可以很快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这是vivo公司生产制造部经理对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毕业生的评价。

2022年7月,学校围绕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网络安全、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智慧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等9大国家重点领域和其他6大学校特色领域,推进校企合作升级。

工业设计教师与得利钟表设计经理,在设计展上开展设计公开课。(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去年秋季学期,近1300名准毕业生通过遴选,成为学校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的“先行者”。

学校总结前期经验,进一步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人才需求,与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紧密协作,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进一步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

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毕业生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占比,达到近五成

2023年,学校毕业生去向的专业对口率达93.83%,平均薪酬超7300元。

据统计,学校卓越计划班培养学生首次就业率100%,就业公司包括宝洁、陶氏化学、中国石化、vivo、京东、百度、比亚迪、大疆等知名企业。

国内毕业生的薪酬情况,工学专业表现不俗。(图源:新京报)(更正:数据来源应为麦可思《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推行“企业导师”教学管理体系,让学生直接融入企业岗位实践项目……

可以说,工学学科集成度高、学科专业群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东莞主导产业吻合度高,已经成为东莞理工学院的“新工科”特色。

与东莞的产业升级转型同呼吸、共命运,深深刻入了这所高校的DNA。

03

谁是大湾区的“斯坦福”?

东莞的湾区大学梦

如今地方理工院校的新工科热潮,不禁会让人联想到大洋彼岸的“硅谷-斯坦福”模式。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建立的“横向协调”模式。在解决科技创新的关键点和痛点——成果转化问题上,诸如斯坦福大学这样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了“智库”和“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促进机构”的双重角色

当下,大洋彼岸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兴未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大湾区的“斯坦福”又在哪里?

2019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上官宣落子东莞的大湾区大学,无疑承载东莞这座新一线城市的诸多梦想。

大湾区大学“湾”建筑效果图(图源:东莞市大学筹建办)

大湾区大学的定位很高,它被列入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并连续三年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其是东莞市高等教育突破瓶颈的“实际刚需”,亦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一号工程”。

大湾区大学设立松山湖与滨海湾两个校区(图源:东莞市大学筹建办)

学校定位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按照“一校两区三功能”规划建设,将同步在松山湖科学城和滨海湾新区设置校区。

除了大湾区大学,东莞还收获了一所知名港校——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落户。

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最新公布的学科设置来看,这个校区几乎是贴合东莞产业发展,并引进港城大优势学科和资源而建设。

聚焦东莞市五大新兴领域及十大重点产业,该校拟先行开设电脑科学、材料科学、智能制造工程学、计算金融及金融科技、能源科学及工程学、能源及环境、数据科学、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资讯工程、机械工程学、工程管理学以及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商科领域的优势学科专业。

东莞,这座产业强市,正力图填补“高校荒漠”的短板。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效果图

在过去十年,东莞可以说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从世界工厂到科创新城,毫无疑问,人才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支撑。

铆足劲地建大学,东莞更在于缓解制造业的“人才之渴”

本地高校留粤一直是广东人才的重要来源。根据相关研究报告,2019-2021届广东省本科毕业生,本地就业比例高达93.1%,其中外地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本地的比例为58.3%,两个比例均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

东莞理工学院校方统计,近年来,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2020年至2022年,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达13300多人,占比超90%

东莞理工学院校园(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回顾12年前,“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出发点在于引导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其产生的效应却是实实在在,即为城市产业转型带来一大批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从求职进展来看,工学专业的市场需求更大(图源:新京报)

新建大学将带来的学位增量,也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人才留在东莞,留在大湾区。

当人才与新兴产业、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当“新工科”等学科建设更先一步纳入新建学校的发展思路,“制造业当家”——于一座城市而言,也有了更多面貌与机遇。

今年,这座新一线城市的一门“新工科”专业,将承载你的梦想吗?


来源:创新松山湖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