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卢传坚教授
说起“红酒”,不少人都以为它是个“舶来品”,毕竟目前市场上有名的红葡萄酒品牌多数来自海外。事实上,中国人喝红酒的历史可不比外国短,早自汉代起就开始自酿葡萄酒。魏文帝本人就是这种酒的“粉丝”,还把葡萄酒“安利”给自己的大臣,说它“醉而易醒”,后劲不大,而且味道又比米酒更甘甜。
当然,魏文帝最珍视的还是它的原料葡萄。这种水果正好在盛夏上市,在没有各种饮料的古代,甘甜多汁的葡萄真是解暑必备,是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稀罕物。现在葡萄已经是大家都能吃上的普通水果,关于它还有一个中医的“冷知识”:对老人的筋骨湿痹有好处。
“特别”的葡萄
据《滇南本草》的记载,葡萄给老人吃的话有“大补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其他古书中即使没有记载着这一点,也都基本赞同它有治疗“筋骨湿痹”的功效。因为大多数水果都以滋润生津为主,葡萄的这一功效就显得尤为特别。
说起来这也离不开葡萄本身的习性。收采葡萄的时节,果农们每天都要大量浇水,只要晚上浇足水,第二天早上便会看到果子们涨大了一圈。这是因为葡萄的藤蔓中空,输送水分的“效率”极高,故古人治疗小便不通和水肿时,还会用葡萄藤和叶子“利尿”。而葡萄也保留了一点“利水”的功效,经络湿痹的人吃了,有通利关节的作用;它本身又是个甘甜滋润的水果,特别适合阴血不足的老人吃,利水而不伤阴。
少饮有益
葡萄酿成酒后,“通血脉”的作用就更强了,因此才成为诸多酒类中相对“养生”的一种。但中医古籍也强调,即使是葡萄酒,也是“少饮有益,多饮无效甚至有害”,建议有需要的每天饮少许即可,不可过度。而且古代酿造的酒多度数不高,更类似于现今轻微发酵过的葡萄汁,不耐酒性的女性和老人也不妨尝试这种饮料。当然,在这个畅享水果的季节,自然还是吃新鲜上市的各种葡萄,最为有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