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晒背”,三伏天这样做养生吗?医生提醒……

广东科普
+订阅

今年的三伏天已开启

高温之下

不少人忙着“晒背”

这真的养生吗?

晒背真能养生?

医生:不要盲目跟风!

网友们提到的“三伏天晒背”,据说是可以让体内的伏邪排出体外,不仅能驱寒保暖,还能缓解抑郁、改善体质、改善肤色。

晒背真的有效吗?有网友表示,确实看到效果。

有网友则表示,晒背不当容易造成中暑、晒伤,不是每个人的体质都适合。

有人对“晒背”表示不太理解,好好地待在空调房里不舒服吗?

医生提醒:不要盲目跟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郑艳华副主任中医师从中医的角度介绍,不少经脉和穴位都在后背,晒背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虚寒体质、寒湿内盛以及经常腹泻、手足寒凉怕冷的人群,适当试试晒背或有助缓解。

不过,郑艳华提醒,晒背养生保健,还是有不少讲究的,不能盲目跟风,晒背养生有这些讲究:

什么时间晒、晒多久合适?

早上7-9点,或者下午3点以后。

成年人每次日晒时间以20分钟到1小时为宜;婴幼儿和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每次日晒时间可适当缩短至15-20分钟;老年人合成和利用维生素D的能力降低,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能一次暴晒太久。

晒太阳以达到微微汗出即可,不可晒到大汗淋漓,精神烦躁。初次晒太阳时间可以短些,若感觉舒服,可以适当稍微延长时间,或分多次进行。

晒背有哪些注意事项?

晒背时不可空腹,头、面、眼部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戴遮阳帽、太阳镜,晒的时候最好穿一件浅色薄衫,晒前晒后要适量喝水,补充体液消耗。

可准备常温酸梅汤、绿豆汤、淡盐水,同时携带温水及防暑降温药品以应急。

晒完背后最好先在荫凉处,避强风冷风,如果出汗多,要等汗停了再进入空调房。

哪些人不适合晒背?

对紫外线过敏者,或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人、气阴两虚或阳盛体质人群、孕妇等人群不太适合晒背。

另外,年龄较大者也应慎重,最好在家人陪同下,注意好各种细节,避免引起不适。

吃过这些食物、药物后要做足防晒

服食或接触过藜菜(灰菜)或其他有光感性的植物后也应避免日晒,常见的感光性食物有无花果、菠菜、莴苣、荞麦、小白菜、芥菜、苋菜、马齿苋等。

服用过易发生光毒反应的药物,在服药期间及停药后5日之内,应避免接触阳光或紫外线。光毒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是沙星类抗菌药,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等。此外,四环素类、磺胺类等也有过光毒反应的报道。

因此,建议服药之前要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是说明书中注明该药可致光毒反应时,应做好防晒措施,如出门前涂抹防晒霜,打遮阳伞、戴墨镜、穿长裤及长袖,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等。

关于三伏天

这些谣言需要警惕!

每年入伏,都有一些人盲目养生,以下针对常见的几大谣言进行澄清:

伏天汗出透了才排毒?

当天气热时,比如三伏天,人出汗是为了更好地散热,皮肤通过出汗来释放热量、调节体温,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是,汗出得太多,水分流失过多,容易出现脱水甚至中暑。中医理论中有“汗血同源”一说,是指汗是津液转化而来的,津液与血液都来源于脾胃运化出来的五谷精微(营养物质),当汗出太过时,其血必虚。

因此,微微出汗即可,适时避暑才是正解。

伏天不能碰冰镇饮料?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三伏天不能碰冷饮,事实上,这需要看体质。

如果是热性体质,可以适量地喝冰水或凉性饮料;若是虚寒体质,热天应尽量喝温水或凉白开。

需要提醒的是,不论什么体质,过分喝冷饮都会影响脾胃健康。即使天气特别热,喝冷饮也需要小口慢喝。

三伏天养生应以热制热?

三伏天的“以热制热”其实指的是夏季养阳,在阳气最盛的节气里乘胜追击补养阳气,效果最佳。

但“以热制热”并不是一味热着,可以把冰镇饮品换成温或常温凉茶,用温水洗澡而不冲凉水澡。

随身携带藿香正气防中暑?

藿香正气水的主要功效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可治疗因热天夹杂湿气而引起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以及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暑湿感冒)。

藿香正气水并不用于防中暑,而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想要预防中暑,远离高温环境、主动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才是有效措施。

夏练三伏适合所有人?

夏练三伏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指在夏季最热之时,通过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的耐热性,预防中暑等疾病,主要目的是通过锻炼提高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但三伏天有气温高、空气湿度大的特点,“夏练三伏”需要有技巧:

时间:三伏天白天长,作息方面可晚睡早起,选择清晨或傍晚温度相对凉爽时最好;

运动:更推荐游泳、瑜伽、太极拳等运动,既能强身健体,也不会因过度锻炼而伤害身体。

正确的三伏天养生法

马上存进收藏夹

多喝热茶

中医认为,养生应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热,该出汗就出汗。三伏天应顺着季节规律,用“热养法”以热制热,健康消暑。

吃点热食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生姜有助于温中散寒,此外,肉桂、茴香等温性调味料,夏季可稍微多放一点。

羊肉、牛肉等热性的肉类,也可以温阳散寒,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食用。有牙痛、上火、发烧等症状,或者体质偏热的人应忌食。

洗热水

热水洗澡会使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排热。水温一般控制在30℃左右为宜,也可以用热毛巾擦脸擦身,帮助身体排汗降温,使皮肤透气。

热水泡脚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泡脚时适宜水温为42°C-45℃,以温暖舒适为宜。

做做艾灸

中医认为,“三伏天”施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施灸时适量出汗,体内的暑湿也随之排出。灸完后喝一些温热的薄荷叶水,身体会感到无比清爽。

适当出汗

夏天要“以汗制汗”,而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运动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

可以选择慢跑、太极、健走、游泳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建议早上或傍晚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气血。

做到这几点

消暑纳凉舒服过伏天

夏季如果觉得汗流浃背、食欲减退,试试专家推荐的解暑法,不用把空调开到最大,也能“自然凉”。

少量多次补水

夏季应多喝水,但注意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500毫升)。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喝。水温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

吃“苦”开胃

进入三伏天容易食欲不振,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菊等。中医认为,苦入心,能清心火,利于夏季养心。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

别太贪凉

空调太冷容易引起多种不适,最好调到26C左右,或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C。让空调风往上吹,避免直吹身体,重点护好颈、背、腹、腰、膝盖等部位。

大汗淋漓后,不要冲冷水澡。尽量少吃冷饮,如果一定要吃,最好在正午到下午3点之间。

衣物选棉麻材质

衣服的材质会影响汗液蒸发推荐宽松、吸湿性好的棉、麻、丝等材质,或者选择透气性强的合成纤维材料。

晚睡早起

晚睡并不是提倡熬夜,而是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晚上11点半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较好。中午可以午睡30-60分钟,有利于气血平衡,帮助补充体力。

心静自然凉

高温酷热天气,人们易出现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等“情绪中暑”迹象。静坐、浇花、读书、听音乐等都有助缓解烦躁心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