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浙江“千万工程”现场评论④

南方评论
+订阅

文|王庆峰

6月的夏天很热,但金华市新光村的人气很旺。这是一条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村,被称为“江南乔家大院”。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空守好山好水好景,落寞时只剩下28个留守老人儿童。变化产生于村门前的210省道——全线贯通之后,慕名前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一年能收几十万元停车费。现在,已经有200多位村民回到这里。

这正是浙江以“千万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自驾在这条“网红”公路上,城乡的地理分界似乎已经模糊。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但仍能清晰看到,每个村头都有醒目的公交车站,骑着山地车的年轻人成群结队,便利店和咖啡馆不时出现……蓬勃的城市和广袤的乡野已融为一体,交织成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画卷。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村容整洁,村内各种基础设施应有尽有。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村容整洁,村内各种基础设施应有尽有。

这是城与乡的双向奔赴。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年,随着一个个重点项目推进,浙江乡村已经村村通公路,城乡同质饮水基本实现,看病和上学越来越方便,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融合的发展不是单向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是双向的“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杭州市永安村的“稻香小镇”,嘉兴市马厩村的“赛艇小镇”,金华市上河村的“诗人小镇”等,都是用足了近城优势,盘活了田园风光,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旺地、创业热土。

这是山与海的携手共融。翻开地图,“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域特征,曾让浙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浙江将之总结为“山海”差距,并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盘点浙江的山海协作,不是简单地补短板,而是将区域差异视为发展机遇,利用市场规律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富阳县和缙云县的“飞地”为例,打破了客观地理条件对资本、人才、技术与产业等生产要素流通的制约,让两地的市场和资源对接起来,让产业和特色融合起来,探索出以互补促协作、以协作促共赢的新路子。

这是内与外的齐头并进。“千万工程”被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仅在道路交通、人居环境等“外在”上多点开花,更在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等“内在”上奋斗不懈。从杭州市新宇村的“奶奶工坊”,到金华市新光村的青年创客基地,再到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强村公司……一个个村庄充分挖掘培育乡村特色,整合资源优势,切实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乡村发展更有底气。

“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一条210省道,见证城乡风貌的巨变、触摸城乡融合发展的脉动,也启示我们要强化系统观念,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加快建设焕然一新的县镇村,翻开城乡融合发展新的篇章。

相关链接:

农村生活也很“潮”,城乡融合 “融”出“向往的生活”|浙江“千万工程”调研行④

编辑 王露纯 陈梅玉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