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诗
权德舆(唐)
七泽兰芳千里春,潇湘花落石磷磷。
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钩藤引不见人。
诗词鉴赏:
权德舆,唐代文学家,在治国方面,提倡以德和法两者结合,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始终认为“民为邦本”对人民的疾苦,备加关注。在文学上,是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刘禹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
此诗是一首杂体诗,故取名“药名诗”作者巧妙的运用泽兰的香、潇湘花的刺、白薇的轻、钩藤的韧,形容季节的春、夏两季独有的特点。
与诗词有关的药材
泽兰、月季花、白薇、钩藤,本期主要介绍钩藤。
钩藤来源于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植物带钩枝条。主产于两广、川贵地区;春、秋两季采收。据《纲目》记载,钩藤是治疗手足厥阴经之要药。适用于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归心、肝经,味甘、苦;性平,微寒。医家陶弘景利用其微寒的特性,治疗小儿惊啼等热症引起的小儿惊动症。
现代研究发现钩藤,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钩藤碱,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尤其对于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心慌,气促,失眠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钩藤与酒
酒,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酒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无论是大国外交的宴会,或是红白喜事的祭奠物品,又或是知己相聚的怡情小酌都缺少不了酒,很多文人雅士为酒写下品鉴的著述与诗词。经过千年的演化,酒一直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酒与中医药同是中华之精髓,它们的碰撞有何故事?中国有56个名族,其中土家族的饮酒文化、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可追溯的春秋时期。土家族逢盛典必须由土司或主人家主持饮酒仪式,但他们的饮酒方式不是“饮”而是“吸”这种仪式又称咂酒。
据记载明代土家人为了抵御倭寇(现日本人)入侵,为确保以最快速度抵达抗倭一线,族人把酒坛置于出征路旁,经过的战士用通心藤枝插进酒坛内吸一口壮行酒,最终抗战大捷,把东南沿海的倭寇荡平。因而土家族的咂酒文化流传至今。翻阅古书记载当时用作吸酒的藤枝就是现在的钩藤,喝酒的藤枝也成为吸管的鼻祖。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与本团队联系;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