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去世,他开创了哲理小说的新高峰

南方+ 2023-07-12 17:15

00:46

据环球网援引法国媒体消息报道,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

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

米兰·昆德拉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庆祝无意义》等,作品在中国读者中享有盛誉。

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20世纪小说美学革命的伟大探索者。他继承自塞万提斯以来的欧洲小说传统,在以巴尔扎克、大小仲马为代表的“叙事的小说”、以福楼拜为代表的“描绘的小说”之外,凭借《生活在别处》《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一系列杰作,创造了“思索的小说”之高峰,从而“将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他的小说都是20万字,不算太长。我觉得他是用一种复调在写小说,是对话,是真实,是回到日常的,不是我们传统的那种宏大叙事。”南京大学教授、《为了告别的聚会》《玩笑》《生活在别处》译者景凯旋说,昆德拉的小说里面经常会出现“昆德拉说”这样的字眼,体现出思考型作家的特征。

每年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时,米兰·昆德拉与村上春树都常常被公众视为诺奖的“遗珠”。尽管无缘诺贝尔文学奖,米兰·昆德拉的文学成就早已举世公认。上世纪末,米兰·昆德拉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作品为世人所熟知,在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昆德拉本人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2011年,昆德拉作品集荣登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文库”,成为在世唯一入选作家。2020年,昆德拉获得卡夫卡文学奖,这是继之前的耶路撒冷文学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捷克国家文学奖之后获得的又一个重要奖项。

“昆德拉名声很大,有人觉得他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些遗憾,我倒不觉得。”景凯旋认为,诺贝尔奖不应该成为一个标准,“托尔斯泰、卡夫卡等很多最优秀的作家都没有拿过诺贝尔奖,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伟大。”

对当代中国作家影响深远

米兰·昆德拉也被认为是“对当代中国作家影响最大的当代外国作家”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刚刚传进国内,就掀起了一波翻译、阅读、模仿、崇拜的热潮。莫言、余华、王安忆、毕飞宇都曾是昆德拉的忠实读者。

“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如此评价米兰·昆德拉。作家王安忆表示:“没有哪个作家像昆德拉那样做了对个体的感情的关怀,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温暖,这也是昆德拉的文学价值之一。”“看见了一个洞明世事的老人,在他听见命运之神敲门的时候,他拉开了他的大门,满腔的无奈与悲愤。”毕飞宇如此评价米兰·昆德拉的《无知》。

中国读者为什么喜欢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帷幕》译者董强认为:“我们喜欢‘存在’‘人生’和‘宇宙’这种概念,是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可以去思考整个人类的文化。昆德拉也是这样。”在他看来,卡夫卡来自小地方,但卡夫卡是全球的,作出了人类对于现代性的最深刻的思考,“这也是昆德拉的理想”。

米兰·昆德拉1975年之前的作品都是用捷克文发表的。“捷克作家群当时都有一种‘走向世界’的想法。所以,昆德拉移居法国之后,他开始学习法语并且用法语写作。我非常佩服他。”景凯旋介绍道。

曾出版《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的李凤亮教授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在国内十分流行,这离不开当时“文学热”“美学热”的氛围。“中国作家一直在探索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道路,米兰·昆德拉在国际文坛的声名鹊起,正好为此提供了借鉴。”

李凤亮表示,大部分中国作家与米兰·昆德拉的成长背景十分类似,相比其他的欧美作家,中国作家更容易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共鸣,著名作家韩少功与姐姐韩刚从英语转译了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译本书名),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管是小说的题材还是体裁,米兰·昆德拉都做了大量的开拓工作,他将许多常见的内容上升到思想的高度,这为处理同类题材的中国作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撰写《米兰·昆德拉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积累资料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翻译家、诗人、《世界文学》前主编高兴表示,因为米兰·昆德拉对许多生平信息都进行了保密,所以他只能采取迂回的方式来贴近这位作家:“我需要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找到线索,同时需要很了解捷克历史,才能更深入理解他。例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探讨的其实是‘存在’,而不是‘生命’,‘being’一词,应作‘存在’解。”

高兴观察到,许多欧美作家的热度都存在周期性,而米兰·昆德拉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在国内却一直畅销。“米兰·昆德拉对几代中国读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世界远比它的表面要复杂得多’,并把小说家定义为一个‘存在’的勘探者,对我影响很深,教会了我用尽可能深刻的目光去打量世界,探索人性,关注人类的境况。”高兴感慨道。

斯人已逝,南方+记者带大家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八句人生格言,体会其文字背后深刻的哲学内涵——

1. 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2. 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3.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就越真切实在。

4.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即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

6. 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7. 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8.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得到什么,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撰文】南方+记者 杨逸 刘炜茗 见习记者 戴雪晴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编辑 麦小华 陈梅玉
校对 蒙骏鸿 蓝淑茹 郭晓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