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9时许,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成为世界上首款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
据介绍,朱雀二号属于中型液体火箭,级数为两级,直径3.35米,全长49.5米,总重216吨,起飞推力268吨,500km高度太阳同步轨道(SSO)运力4吨,200km近地轨道(LEO)运力6吨。
值得一提的是,朱雀二号运载火箭使用液氧和液甲烷作为推进剂,一级和二级均采用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其中,火箭一级采用4台“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火箭二级发动机采用单台“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和“天鹊”10吨级游动液氧甲烷发动机,主机构型与一级发动机单机相同。
朱雀二号采用的“液氧甲烷”方案,是近年来国内外航天界极受关注的绿色燃料方案。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相对于液氧煤油、液氢液氧等燃料方案,液氧甲烷方案成本有着巨大优势。
此外,液氧甲烷发动机使用维护便捷、成本低、性能高,被认为是重复使用火箭动力的发展方向。
目前,SpaceX可重复使用的梅林液氧煤油发动机和猎鹰9火箭,是最成熟的可重复火箭系统。然而其发动机使用的“液氧煤油”方案,再次使用前,内腔的煤油和积碳需要清除,维护工作较为复杂,同时发动机使用寿命偏短,比冲性能偏低,存在诸多不足。
随着液化天然气的大规模使用,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的甲烷成为火箭发动机可供选择的推进剂。甲烷热值高,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比冲性能具有一定优势;液氧与甲烷均为低温介质,再次使用前可自然蒸发排出,富燃燃烧基本无积碳,大幅减少了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维护工作,可快速再次发射。
目前,美国SpaceX等多家公司以及欧洲、俄罗斯等多家机构均在研制液氧甲烷推进剂发动机,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开展了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探索性研究;2017年以来,中国多家民营航天企业也开展了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
2009年,SpaceX公司提出下一代发动机的研制设想,比较了液氧煤油、液氧液氢和液氧甲烷等推进剂组合。2012年,考虑到甲烷有利于发动机重复使用、性能更高、火星上可能能够制备等因素,决定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2016年,SpaceX进行了发动机点火试车;2019年,发动机安装在火箭上进行了跳跃测试,开始了飞行试验。同时,SpaceX公司快速迭代,2022年研制了改进型猛禽2发动机。
2017年底,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蓝箭航天开始研制两种型号的液氧甲烷发动机。2020年,完成了极限工况试车、极限边界条件试车、摇摆试车、长程试车、过冷推进剂试车等全面考核。2021年,完成了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完成了可靠性鉴定,交付了首飞火箭发动机产品。与此同时,开始实施发动机改进与提升工作。
本次任务是朱雀二号火箭第二次发射,在去年12月的首飞中,朱雀二号火箭失利。据蓝箭航天通报,当时火箭一级、二级主机飞行正常,二级游机工作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今年上半年,国外也有两款液氧甲烷火箭挑战首飞入轨,即美国相对论空间公司的人族一号火箭和SpaceX公司的“星舰”,但均未成功。
朱雀二号此次成功发射,也意味着“液氧甲烷”方案向着实用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采写】南方+记者 王诗堃 徐勉
【策划/统筹】 张志超
【图片】蓝箭航天供图
【海报设计】莫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