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缝插针”种水稻 淡水街道迎丰收

惠阳发布
+订阅

“水稻丰收了,亩产800多斤!”望着家里初次尝试种植水稻的田地,惠阳区淡水街道洋纳黄沙村小组的农户马立泳很是激动和喜悦。7月初,黄沙村小组的7亩水稻实验田呈现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

淡水街道作为惠阳的主城区,下辖8个行政村大部分土地已经征收,可利用土地资源稀缺,剩余的零星耕地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种植产业,多年来已没有农户种植水稻。为了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该街道积极想办法在粮食种植种类、产量上下功夫。今年年初,在区农业农村水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该街道开始了一年新的谋划——要在淡水尝试种植水稻!

当淡水农业农村办的干部们满怀信心,走村访户之际,却被现实狠狠地给了当头一棒。“多年未种水稻,收成肯定不好”“土壤质量不行,种了也是瞎忙活”“地势不行,就怕水浸”……农户们不断传来反对和质疑的声音,马立泳就是其中的一员。在他看来,自家本就不富余的耕地多为旱地,不太适合种植水稻。

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农户不愿意,工作人员就上门‘磨’。于是,淡水街道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到他们家里或者田间地头进行宣讲,解读相关惠民政策,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意识到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同时,还给农户提供水稻种植补贴,帮他们购买农业保险,购买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在工作人员一次次坚持而又诚挚的“上门”后,农户们终于被打动了。然而,对于毫无种植水稻经验的干部们来说,“困难”模式持续开启。没有水、没有电,干部们就打报告、写申请,各个部门来回跑;竖电杆、拉电网、铺水管,耕地农机全部都给农户备齐;还邀请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专家、技术员和有种植水稻经验的农民朋友做导师,传授方法技巧……办法总比困难多,淡水街道干部们齐带头,撸起裤脚下田,边学边干,带领农户在4月春耕时节尝试性地种下了7亩水稻实验田。

施肥、杀虫、除草……干部们时刻都在关注着田间水稻的生长情况,细心管护着。转眼到了7月收获的季节,看着一颗颗金黄饱满、长势良好的水稻,看着雨水间隙干部群众掐着时间抢收的喜悦,淡水农业农村办的干部们已经在筹划着下一次丰收的到来……

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丹丹

通讯员:陈竞思

编辑:朱光阳 誉靖怡

原创 转载请注明: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