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溺水、高温、强降雨如何防护?4个“急救技能包”请查收→

广州南沙发布
+订阅

今天,入伏啦~

今年的三伏大幕也正式开启

三伏天处于小暑与处暑之间

一年中气温最高

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今年的“三伏”具体为

7月11-20日为初伏(10天)

7月21日-8月9日为中伏(20天)

8月10-19日为末伏(10天)

如此炎热的天气

我们也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暑假

小南提醒

在享受快乐假期的同时

也一定要重视各类安全防护

这份暑期安全指南

请您认真阅读

并分享给关心的Ta~

一、防溺水安全要点

这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

①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预判,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

②即使是习水性的人,由于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也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③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④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⑤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贫血、癫痫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在游泳中因冷水的刺激而引起旧病复发,从而导致溺水。

警惕这些溺水高风险地点

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发生的高危地点不同:

①4岁以下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等。

②5-9岁儿童溺水高发地点会涉及水渠、池塘和水库等。

③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

关于防溺水这些认识误区要避开

①游泳圈、充气的水上玩具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

——错!没有任何设备可以代替成人监护。

②溺水时,一定会拼命拍水或大喊,能被及时发现?

——错!很多溺水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而且发生得非常迅速。

③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错!呛水、抽筋、过度疲劳等都可能导致会游泳的人溺水。

游泳溺水风险高

盲目对溺水者施救同样也很危险

小南带来溺水施救的正确方法

快来点击视频学习吧~

↓↓↓

03:10

二、中暑预防指南

出现先兆中暑现象怎么办? 

高温下,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消化、神经、泌尿和循环系统会出现生理功能的变化,当变化超过人体可承受范围时就容易中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贺明轶提醒,高温环境下,如果出现头晕、头疼、四肢无力、口渴、多汗、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但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就是先兆中暑。

贺明轶表示,如果出现了先兆中暑现象:

  • 首先要尽快离开高温、高湿、封闭的环境,然后到通风阴凉的地方;

  • 病情不太重的情况,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清凉的饮料,比如淡盐水、盐茶水或者含盐的清凉饮料;

  • 可以用冷毛巾擦拭降温,一部分病人症状能得到改善;

  • 家里可以备一些常温绿豆汤,也有解暑降温的效果。

如何预防热射病? 

专家介绍,重症中暑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其中以热射病最为凶险,它伴有多器官损伤,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热射病的突出特征是无汗、高热,并且神志模糊。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说,公众要关注天气变化,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的环境。目前,没有治疗热射病的特别药物。“如果发现病人出现特殊情况,比如已经脑子不清楚,要将病人挪到阴凉下,把衣服解开,用温水凉水擦拭身体,或者用电风扇吹,及时送医。”

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6月到9月是热射病高发的时段。

朱华栋介绍,并非只有在户外作业的人员是高发人群,一直在室内也有可能“中招”。“在封闭的温度很高的环境,再加上一些老年人有些基础病,体温散热出现问题,会出现非劳力性热射病;此外,还有坐月子,夏天天气闷热再关着门窗,也容易发生热射病。”

如何预防“空调病”? 

高温难耐,不少朋友喜欢待在空调房躲避炎热,但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不仅容易头晕、头痛,还会有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被统称为“空调病”,特别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更易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肖汉建议:

  • 在空调屋里尽量选用长袖衣服,大汗淋漓时不要直接吹空调;

  • 吹空调时要注意通风透气;

  • 在空调房间待的时间比较长,要注意补水;

  • 最适宜的温度是26℃,选择低挡的风,不能直吹,尤其不能睡觉时冲头吹;

  • 觉得足够凉爽可以停或者间断停一下空调,两三小时间断停为宜。

专家提醒,高温天气,要多喝水,减少高脂饮食,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等食品摄入,如蛋、奶、蔬菜和水果等,要控制高糖、酒精饮料饮用和冰镇品食用。

如身边有人中暑,将其迅速转移到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的做法是错误的,将患者转移到22~25℃的环境最适宜。

三、强降雨天气安全提醒

当前正处于

“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

极端天气多发

如何正确应对强降雨

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小南带你了解

四、2023年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提示

2023年暑假来临,为防范各类学生伤害事故,小南带来以下“2023年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提示”。再次提醒大家:安全无小事,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认真阅读哦~

01预防溺水事件

(1)不在河边、亲水平台、水塘等区域玩耍。

(2)不捡拾掉入河道等水域的物品。

(3)不在河道边洗东西、钓鱼虾等。

(4)不去河道、湖泊等水域野泳。

(5)不在游泳池里嬉戏打闹。

(6)发现溺水者,立即寻求成人帮助,同时可向溺水者抛救生圈、泡沫板、救生绳等,但不可盲目施救。

02注意交通安全

(7)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违反各种禁令标志。

(8)未满12周岁不骑行自行车,未满16周岁不骑行电动自行车。

(9)步行或骑行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不嬉闹。如遇极端天气,要穿着醒目,要注意避开广告牌、变压器、配电箱、高压电线等危险物。

(10)不在机动车出入口、马路边或车辆盲区内玩耍打闹。

(11)自觉遵守公共交通车辆乘车规范。

(12)不随意穿越铁轨、不在铁轨边步行或铁路道口玩耍。

03关注居家安全

(13)不在飘窗或阳台上玩耍。

(14)不用湿手或湿布触碰家用电器。

(15)不给陌生人开门。

(16)不往窗外抛物。

(17)规范使用燃气设备、刀具等。

(18)不玩火,发现火情,及时拨打119。

04安全使用网络

(19)控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沉迷网络。

(20)不将本人、家人及他人的个人信息在网上传播。

(21)不玩暴力、色情等有害于身心健康网络游戏。

(22)不实施网络欺凌。

(23)慎交网友,慎见网友。不参与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防范网络诈骗。

(24)发现危害身心健康的网络产品或网络服务要及时投诉、举报。

05重视旅行安全

(25)不参加“驴游”或探险游。

(26)不去地质灾害频发区域旅游。遇有极端天气,不去山区、河谷等危险区域游玩,不贸然涉水出行。

(27)乘坐大巴、游轮、飞机等交通工具,自觉系好安全带。

(28)入住酒店,应及时了解消防逃生通道及安全出口。

(29)不在设有危险标志处停留,不在禁拍处拍照、摄影。

(30)如遇突发事件,听从指挥,冷静应对。

06加强心理安全

(31)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人或事。

(32)感到烦恼时,可通过运动、沟通、倾诉等予以排解。

(33)情绪波动强烈时,主动寻求家长、老师、区心理中心24小时热线或12355、962525心理热线等帮助。

(34)遇到挫折,可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自己的信心。

(35)认可自己的努力,接受考试升学结果。

(36)学会情绪管理,开心过好每一天。

五、四个“急救技能包”

进入暑假,不少市民居家或出行频次增多,中暑、烫伤、外伤或骨折等意外风险增加。

近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邀请烧伤与整形康复科(烧伤整形科)、骨科及急诊科三位医生分享烧伤、创伤、溺水中暑情况下的现场急救步骤。

快来掌握

这4个“急救技能包”

在他人或自己遇到意外时

都可能大幅减轻伤害

甚至挽救生命

技能包一:

发生烧烫伤,先大量冲水!

活用“五字诀”紧急处理

“从临床上看,烧烫伤的高发年龄段是5岁以下的儿童和75岁以上的老人,50%以上的烧烫伤事故发生在厨房,每年约有2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烧烫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与整形康复科(烧伤整形科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罡介绍,当烧烫伤发生,可用“冲、脱、泡、盖、送”五字诀进行紧急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伤害。

  • “冲”:在发生烧烫伤事故后,第一时间用自来水冲患处30分钟以上,时长以患处离开水源后不感到疼痛为准。这一步可达到止痛、消肿和降温的效果。注意冲水时可以连着衣服一起冲,不需要先脱衣服,以免耽误时间;

  • “脱”:冲水结束后,轻缓地脱去覆盖在患处的衣物。李罡提醒,脱的时候不要用力拉扯衣物,以免造成烫伤处皮肤的剥脱。对于比较难脱的衣服,可用剪刀小心地把衣服剪开,再慢慢脱掉,保持受伤皮肤的完整;

  • “泡”:对于手脚处的烧烫伤,可以把患处直接浸泡在冷水里至少30分钟。浸泡使用自来水就可以,不需要特别加入冰块;

  • “盖”:完成以上步骤后,可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把伤口盖住,起到暂时的保护作用;

  • “送”:尽快把患者送到有烧伤专科的医院进行救治。

李罡提醒,对于烧伤烫伤,预防远胜于治疗,建议市民用好“五字诀”,千万不要轻信“涂酱油、涂牙膏治烫伤”等民间偏方,否则可能导致伤势加重、伤口留疤。

技能包二:

户外运动常见外伤骨折

“止血包扎固定”来帮忙

“暑假时期,很多家长带孩子爬山、踢足球或打篮球,在活动中意外受伤时有发生。因此掌握急救知识中最重要的环节——止血包扎固定,很有必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主治医师王敏介绍,进行现场急救需要遵循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安全(确认周围环境的安全)、二是简单(越快达到治疗和固定的目的越好)、三是有效(急救效果好,避免出现反效果)。

当体表或四肢的静脉、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出血时,加压包扎是最常用的止血法。王敏表示,加压包扎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急救知识。“加压包扎并不是把敷料敷在伤口上就好,一定缠绕绷带进行固定和止血。”他提醒,在包扎后要观察伤口附近的血液运行情况,避免绑得太紧影响血液循环。

而当在户外发生轻度骨折、又没有专业固定用夹板时,可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后,用树枝等物品进行跨关节固定(如前臂骨折,树枝的长度需要跨过腕关节和肘关节);如果有棉垫,还应对关节、肘窝或膝盖窝等进行保护,减少压力性损伤,并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治疗。

技能包三:

溺水者急救现场

用“ABCD”启动基础生命支持

暑假期间,溺水事件发生风险上升。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郭壮波介绍,当碰到有人溺水时,市民应尽快向周围群众呼救,有条件的尽快通知专业水上救助人员或者消防人员,同时拨打120求救。“溺水者的救助往往不能靠一个人完成,我们可向溺水者投递一些竹竿、绳索进行救助。当溺水者被救起,我们就需要根据溺水者的情况进行生命支持。”

郭医生表示,救助溺水者需遵循“ABCD”原则:

(1)A——开放气道。把溺水者救助到岸边后,要尽快给患者清理口腔里的泥沙水草,抬高患者的下颌,通过压额抬颏法抬高患者的开放气道,尽快给予患者人工通气;

(2)B——人工通气。在患者没有呼吸的情况下,需要尽快进行2-5次的人工通气,每次通气时间大于1秒钟;

(3)C——胸外按压。施救者两臂交叉垂直,用手掌根部按压溺水者胸骨与两乳头连线的交界处,成人按压深度是5-6厘米,婴儿或儿童的按压深度是达到胸部前后径的1/3。按压频率约为100-120次每分钟,胸外按压跟人工通气的比例为30:2;

(4)D——早期除颤。如果救助场所配有AED,需尽快连接AED给患者进行心脏除颤,可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技能包四:

中暑急救四步走

处理妥当可大大降低重症风险

眼下也是中暑高发的时节。“长期暴露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头晕、头疼、浑身没力,就属于先兆中暑情况。”郭壮波介绍,广东夏天温度高,容易中暑的人群包括户外运动员,户外高温作业者,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或甲亢的老年人,以及在室内时间较长的久病卧床者和儿童婴幼儿。高温环境、超负荷的体力活动或者是剧烈运动都是中暑的主要诱因。

郭壮波介绍,中暑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个阶段,在早期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痛,伴有全身乏力,体温升高但低于38℃等症状时,就需要及时给患者进行救治。中暑的现场救护包括以下四步:

(1)尽快拨打120,把患者送到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治疗;

(2)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同时让患者平卧,解开患者的衣领,有助于患者的呼吸及散热;

(3)通过物理措施进行降温,用湿毛巾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拭,或用冰袋放到患者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大动脉处,把体温降下来;

(4)尽快给患者补充适量温开水或淡盐水,注意要少量多次,每次大约每个小时500~1000毫升。

那么,人在户外,应如何预防中暑?

郭壮波提醒:市民需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或剧烈运动,避免热源直接照射,夏季出门随身携带饮用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另外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也可以提高身体应对高温的机能。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室内同样有中暑的风险。一定要避免把婴幼儿放置在密闭环境,如车厢中,并注意加强室内环境的通风散热。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南方日报、央视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全国少工委、广州卫健委

编辑:程普安

文字:程莹

制图:程莹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