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河上摆渡人,一人一舟坚守25年

南方+ 记者

湛江雷州南渡河西厅渡一带,有一个坚守了25年的摆渡人。他每天往返两岸100多趟,运送过河的群众。

这位晒得黝黑的摆渡人叫蔡由余,今年64岁,来自雷州市杨家镇店前村委会山尾村。除了台风天停航,他在南渡河上摆渡几乎全年无休。

蔡由余坚守摆渡25年

受益人口约3万人

日均客流量150人次

西厅渡位于南渡河中游,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是雷州窑出海的重要渡口,亦是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之一。《雷州府志》记载:“西厅渡,西二十里,官岁造舟一,编夫二名。”旧时,西厅渡运务繁忙,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渡口旁保留至今的青石道,见证着古雷州的繁荣和辉煌。

“西厅渡”牌匾

今日的西厅渡,连接杨家镇店前村和白沙镇东岭村,附近一带有受益村庄近10个,受益人口约3万人。这短短的200多米航程,日均客流量达150人次,河两岸群众如果不搭乘轮渡,绕公路而行得多走上七八公里的路程。

白沙镇东岭村渡口

杨家镇店前村渡口

杨家镇店前村有300多亩农田在对岸,每天有不少农民到对岸耕作,也有不少人到雷州市区上学、上班。而从白沙镇前往杨家镇的,除了返程的,还有不少人走亲戚、串门。

搭乘渡船的群众

早些年,蔡由余和弟弟、村民一起开过一段时间渡船,而后外出打工。后来,开船人陆陆续续都不开了,便有群众让他回来继续接班。再后来,蔡由余通过培训获得了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合格证,从此在南渡河上一漂就是25年。

准备下渡船的群众

急群众所急

把家搬到渡口旁

为了方便有急事过河的群众,蔡由余把家搬到了店前村渡口旁,住在小小的铁皮屋里,每天三餐简单做饭。要是遇上群众半夜三更有急事,他便可以立刻开船——孕妇生产、小孩生病,这都是不能等的事情,要立刻把人送过去,选定了时辰的红白喜事也有半夜渡河的需求。

蔡由余住在渡口旁,前几年从右边的小屋子搬到左边的铁皮屋

在这艘小小的渡船上,蔡由余看着南渡河两岸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见证了许多人的重要时刻。

前往渡口的路

每天早上5时多,蔡由余便开始上工,一般开到下午6时左右。不管人多人少,只要河两边有人要过河,他就会开船。单趟需要三四分钟,没有规定船费,登船的人看情况给几块钱。

渡船航行在南渡河上

在南渡河上开船,蔡由余每个月能收到一千块补贴,但每天光油费支出就需要六七十块钱。今年3月,船发动机坏了,停运了两三天,群众都很苦恼,蔡由余花了六千多块钱才把船修好。

家人见蔡由余辛苦,便叫他休息,不要再开船了,但他担心群众过河不便,便一直没有离开。蔡由余爱人在十年前已去世,于是他养了几条狗、几只鸡作伴。

蔡由余养了狗和自己作伴

如今,附近一带的村民几乎都认识他。常有人坐船时给他捎上水果、饼干、面包,表达感谢之情。现在坐船的人少了不少,但每年年例依然有很多人过河,最多能达到七八百人,渡船的人多,他心里也高兴。

搭乘渡船的群众

在船上度过了大半辈子,南渡河两岸的风光早已刻在蔡由余心中。他喜欢看河两边的风景——春天是嫩绿的芽叶,秋天是金黄的稻谷。正值盛夏,夕阳下水面波光粼粼,南渡河两岸水稻已成熟。

南渡河上风景优美

南渡河旁稻谷

夕阳西下,远处的高速路上,车辆飞驰而过,简陋的渡船里,微风轻轻吹拂,蔡由余靠岸走下船来,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傍晚,蔡由余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

文/图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李广用

编辑 吴东俊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