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第四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中医辨治肺系病及疑难病,尤其在久咳、顽咳、久喘的中医辨治方面有独特见解;善用“平调五脏”治疗内科及妇儿疑难杂症。在患者疾病康复方面,善用个体化药膳进行预防与治疗。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林某,女,时年5岁,初诊:2000年12月8日。
患儿9个月前因饮食不节后开始出现腹部疼痛,就诊于某医院,给予治疗后有所缓解,但半年来仍有胃脘部疼痛,间断在某中医院门诊治疗,但未见明显缓解,遂于门诊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面色苍黄,腹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偶有呕吐不消化食物,吐食后痛减,口臭,胃纳差,睡眠一般,大便烂,小便尚调,舌淡,苔白微腻,脉滑。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腹痛。
中医诊断:腹痛。
辨证:脾胃虚弱,饮食停滞。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处方:太子参10克、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5克、砂仁5克(后下)、厚朴5克、炒麦芽10克,共7剂。水煎服,日1剂。
嘱患儿避免进食生冷燥热之品,避免过饥或过饱。
【随诊过程】
二诊:2000年12月15日
腹痛、脘腹胀满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呕吐,仍有口臭,胃纳一般,大便稍烂,舌淡红,苔薄白,脉滑。上方去太子参、法半夏、厚朴等;加木香4克(后下)、紫苏梗5克以理气止痛,独脚金5克清热消积。共7剂。
三诊:2000年12月22日
腹痛明显减轻,无反酸、口臭等不适,胃纳好转,大便稍烂,舌淡红,苔薄白,脉滑。上方去紫苏梗、独脚金等;加党参10克、炙甘草4克补益脾胃。共5剂。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腹痛,多由冷热不调,冷热之气与脏腑相击,故痛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曰:“小儿心腹痛者,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依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一旦调护失宜,尤其是饮食所伤,容易变生饮食停滞,脾胃虚弱之症。本患儿因饮食不节、宿食内停,故治宜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导滞,治疗过程中用药轻灵,健脾重在运脾,避免使用过于壅塞之品补脾,同时对于饮食积滞,应理气消积,避免过于寒凉攻伐,应中病即止。
初诊时方中太子参、黄芪补益脾气,炒白术、法半夏健脾燥湿,陈皮、砂仁、厚朴理气消胀,炒麦芽健胃消食,所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在审因证治的前提下,每宜适量加入行气导滞之药,食消积去,才可胃和腑安,气调痛止;二诊时加木香、紫苏梗理气止痛,食积蕴郁化热,加用独脚金清热消积;三诊时胃痛虽和,脾气尚弱,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积滞已去,脾安胃和,可以补益为主,加党参、炙甘草健脾益气。
(本案编者:何焯根 主治医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医学指导:张忠德 主任医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