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大跨专业学生携手追寻“海丝”灯塔史,首场演讲在澳门举行

今日香港地
+订阅

01:43

港城大跨专业学生携手追寻“海丝”灯塔史,首场演讲在澳门举行

7月8日下午,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图书馆“灯塔古迹研习实践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组”)新书《灯塔丝路纪行:港澳篇》,在澳门理工大学体育馆发布进行首场演讲。据学者黄天介绍,项目组跨专业的成员在香港城市大学景祥祜博士的带领下,在香港、澳门、台湾、马六甲、长崎等地区对灯塔的历史进行考察研究,并将历史故事通过融媒体的方式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卷轴。

书展摆放新书与可触摸的灯塔模型

书展摆放新书与可触摸的灯塔模型

《灯塔丝路纪行:港澳篇》介绍海上丝绸之路一带的古式辅航建筑,以至现代灯塔的运作原理和作用,勾勒香港、澳门与海上丝路的历史联系,详细介绍鹤咀灯塔、香港新旧青洲灯塔、黑角头灯塔、汲水门灯塔、横澜岛灯塔、灯笼洲灯塔、澳门东望洋灯塔等八座灯塔以及背后的故事,让读者全面认识灯塔与中西航运历史的关系。

1893年亮灯的横澜岛灯塔,是香港最早一座清朝政府兴建的洋式铸铁灯塔,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次讲座重点介绍几个关于横澜岛灯塔罕见的文献: 包括清海关总营造司韩德善于1887年手绘的建筑图则和1894年手绘的地形图、超过百年的老报纸、灯塔管理员主任和香港渔民之父花维路与水上人的老照片等。

作者分享书中的内容

作者分享书中的内容

项目研究员、港城大会计与法律专业毕业生王玮乐在演讲探讨了图书馆在活化历史文献当中扮演的教育作用。在他看来,港城大图书馆的灯塔项目创新思维,将跨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连结,结合建筑与土木工程、翻译与语言、媒体与传播、会计与法律等专业,共同将历史故事通过融媒体的方式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卷轴。

项目研究员、港城大媒体与传播系的学生姚懿玲曾参与青洲灯塔纪录片的摄制工作,认为青洲灯塔的独特之处在于新旧两座灯塔依偎海岸。“虽旧灯塔已退役,但它的存在提醒着人们勿忘过去的历史,也勿忘灯塔历史背后的人曾作出的贡献。”姚懿玲说,灯塔技术更迭的背后,同样被赋予新生的,还有一代代在灯塔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

“灯塔作为传统航路上必不可少的指路者,千百年来为往来的游子指明前进的方向。而今,古灯塔逐渐在历史的浪潮中被湮没,倘若无人持续去关注保护,明灯也只能走向熄灭。”让项目研究员、港城大媒体与传播系学生李靖妍感到幸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众积极参与灯塔项目的保育,在其中也包括一些“意想不到”的志愿者——通晓盲文的视障同学。李靖妍表示,虽然他们在视力方面存在障碍,却坚持以声音与触摸模型作为媒介,进一步把关于灯塔的知识传递给广大的视障人士,为他们点燃“心灯”。

黄天作为压轴讲者,通过梳理各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灯塔,考证了于1865年点灯发光的澳门东望洋灯塔确实是东亚最古老的近代灯塔。项目方介绍,本书团队成员跨专业背景,视障人士共融合作的成果,而图书馆在书本的筹备过程中,也一改以往“教”的角色,让学生与社会大众成为主角,在“学”的过程中,领略灯塔历史的动人之处,《灯塔丝路纪行:港澳篇》也是在这样以大学图书馆作为支持,多元文化背景人士触摸历史,了解历史,与历史“共舞”而生的作品。

香港城市大学灯塔古迹保育研习实践项目组学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有媒体与传播系、建筑及土木工程系及会计与法律专业

香港城市大学灯塔古迹保育研习实践项目组学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有媒体与传播系、建筑及土木工程系及会计与法律专业

团队们希望可以以此为起点,与澳门各部门合作,沿着灯塔丝路,串联起世界灯塔的历史,将那一段已被遗忘的故事,通过多元技术手段,重现出来,并传留给年轻一代。同时他们也认为,大学图书馆在历史传承、文献活化、新媒体融合,以及“教”与“学”的角色扮演等话题的思考与创新,也是值得未来持续探索的新方向。

【撰文】南方+记者  陈彧

【摄像】江洋欢 夏思雨 罗子茗

【摄影】李仲茵

【剪辑】夏思雨 李仲茵

编辑 蒲思伊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