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深圳企业密集调研江门,看中了什么?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惊涛拍岸,伶仃洋上,珠江口东西两岸加速融合。随着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江门的区位、空间、成本等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近期,深圳市市长率队到江门市考察交流,深江共同组建的江门市人才发展集团正式揭牌,深圳制造业企业频频来江考察调研,江门年轻干部赴深圳体悟实训……深江两地深度合作,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即日起,《南方日报·江门观察》、南方+江门频道开设“深江合作 双向奔赴”栏目,从人才、产业、土地、营商环境等多维度观察深江合作的新动向、新进展。敬请垂注。


珠三角是全国制造业发展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不少城市存在土地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守好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该向哪里要空间?

一个多月前,深圳市市长率队到江门市考察交流,加快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产业协作,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同一天,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江门候机楼、江门市人才发展集团、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正式揭牌。

113家深圳电子装备企业走进江门。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深江合作的强烈信号迅速传导到市场,制造业企业开启了一场寻找新空间的行动。6月,富士康、大族机器人等113家深圳电子装备企业走进江门,先后考察鹤山工业城和江门国家高新区,寻找产业有序转移的目的地。按照计划,本月还将有来自深圳的储能产业企业、机器人产业企业到访江门。

这些来自深圳的制造业企业,为什么对江门如此感兴趣?在实地考察中,他们最关心什么,又看中了什么?这些问题,藏着制造业寻找新空间的答案。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深圳产业外迁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去年,赛迪顾问发布《深圳市制造业迁移全景报告》,对近十年深圳市制造业发展变迁态势进行总结。

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是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外迁主要承接地。整体迁移方面,有81.4%的企业迁往珠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山、东莞、广州;局部迁移方面,有87%的企业迁往珠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东莞、惠州、珠海。

江门,并不是深圳过去十年产业外迁的主要目的地,这与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不无关系。从江门站坐高铁前往深圳北站,最少需要1.5小时。如果驾车通过虎门大桥跨越珠江口,时间就需要2—3小时。

正在火热推进中的交通线路,即将打破这个局面。深中通道预计今年11月底全线贯通,明年建成通车;深江铁路计划2028年建成通车,目前工程建设进度走在项目前线前列。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上新”,预计明年年底建成通车。

这些线路相当于在珠江口“A”字形交通骨架之间,架上了关键一“横”,实现共同的目标:深圳与江门1小时内通达。届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将在两座城市间加速流动,为产业整体或局部迁移提供硬件互联的保障。

除了与深圳加强硬联通,江门也正在打造海陆空一体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黄茅海跨海通道将于明年建成,珠肇高铁加快建设,建成后江门可1小时通达大湾区中心城市和周边五大国际机场。广海湾深水港、台山通用机场、江门支线机场等大型交通项目也正在推进当中。

“通车的日子一天天逼近,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在考察中,不少深圳企业表达了焦虑。他们判断,深中通道通车后,将有更多深圳乃至其他湾区东岸城市,把投资目光转向江门这块“宝地”。到时候,投资者落户、拿地可能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考察交流团在利和兴。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而交通的便利,也让深圳市强瑞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董秘游向阳担心的问题迎刃而解。“研发人员和高级技工占了公司员工的50%左右,他们来江门后,怎么解决人才问题?”

深圳市利和兴股份有限公司在6年前,就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启动的东风,把生产基地从深圳搬到了江门。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游向阳,中高层和技术人员在江门可以享受高层次人才政策,部分同事选择在江门买房定居,也有部分同事频繁往返深圳总部和江门基地,都很方便。

牵一发而动全身

产业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局部迁移或整体迁移都意味着供应链体系的再造,考验着企业和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深圳A企业的B零部件一直由当地的C企业供应,如果A迁移到了江门,那B零部件要从哪里采购?

解决办法一般有几条思路:要么A投入研发费用,自己生产B。要么A继续与C合作,沿用原来的供应链,但可能要增加运输成本。还有一种办法:在江门找到能生产B的D企业,局部替换或完全再造一条新的供应链。

恰好,“D企业”在江门并不难找。作为广东老牌工作城市,江门工业门类齐全,拥有涵盖工业41个大类中的35个、207个中类中的142个,拥有2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6个省级产业基地。丰富的工业门类,不仅为企业落户提供了更多供应商选择,也提升了企业后续稳定生产的韧性与安全性。

而且,在广东制造业版图中,江门和深圳都是广东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的布局城市,产业协同度高。在江门重点发展的15条产业链中,有几条备受深圳投资者青睐。2021年至2023年6月,在江门引进的深圳投资超亿元项目中,有81%是产业链项目,投资额402.9亿元,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电池、金属制品等领域。

深圳企业代表翻看江门招商资料。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深圳企业代表翻看江门招商资料。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与此同时,江门数条新兴和传统特色产业链发展不俗,为有外迁意愿的相关深圳企业提供了新选择。今年1—5月,江门硅能源产业链增加值同比增长67.3%,增速居15条重点产业链之首;船舶与海工、生物医药产业链分别增长44.9%和7.7%。传统特色产业方面,食品产业链增长10.1%,造纸及纸制品产业链增长1.5%,摩托车产业链增长15.9%。

深圳企业向西寻空间,江门产业也正向东觅机遇,成就了一场美丽的“双向奔赴”。江门市人民政府投资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现阶段江门聚焦新⼀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电池、⾼端装备制造、⽣物医药等江门引进深圳项目较多的产业领域,举办多场产业项目对接会、小型招商推介会,打造江门吸引深圳企业“强磁场”。

寻找“一楼工厂”的土地

游向阳此次江门行,带着一个迫切的任务:找一片7万平方米的好土地。

2021年强瑞精密上市后,订单急剧增加,现有的生产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这两年,游向阳一直关注周边城市的产业空间供给:“智能装备行业部分高精端设备对厂房的承重要求很高,只能在‘一楼’铺设。”

类似的问题在这个产业中普遍存在。深圳市智能装备产业协会会长施浩指出,受深圳的产业空间限制,不少企业的生产车间堆满了设备,连过道都走不通。“要突破空间瓶颈,产业外迁是可行的路径。”施浩说出了这次企业前来江门考察的目的,“我们找空间,其实就是在找发展前景。”

深圳德森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江门基地正在建设中。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对于需要建设“一楼工厂”的产业,江门在大湾区城市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江门土地面积大,且开发强度低,每年可提供万亩工业用地。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些用地的含金量:一是江门拥有1395平方公里连片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二是省重点支持江门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规划总面积78.5平方公里,获得近5亿元省资本金支持。

最近一年,中创新航和隆基绿能相继入落户江门,背后就离不开优质土地供给的加持。

新会区委常委、副区长钟文明回忆,去年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静瑜来到江门实地考察,她站在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选址地块边上,果断拍板决定落户。钟文明分析:“当时凤山湖园区连片土地已经完成了‘七通一平’,加上山地平整出来的园区打桩成本较低,他们来了就可以马上建厂房。”

隆基绿能选中的地块,是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的核心区之一,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园。首期项目(年产10GW光伏组件)已经在今年4月启动建设,在占地510亩的隆基绿能光伏组件项目上,50台打桩机同时作业,有望在今年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动工、当年投产”。

深圳电子装备企业聆听江门城市推介。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除了“有地”这个信号,率先落户江门的企业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深圳德森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在2021年第一次来到江门考察,当年就完成了土地招拍挂的流程,一期项目今年完成后,生产厂房将扩大至原来的10倍。德森董事长周林跟考察团分享:“当地党委、政府服务高效又贴心,让我们对江门基地的发展充满信心。”

优质的土地储备,加上高效的供地服务,一批深圳企业把投资目光锁定在了江门。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6月,江门累计引进深圳超亿元项目投资额近683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额461亿元。

在这场寻找新空间的行动中,市场终将会“用脚投票”,做出他们的选择。

【采写】南方+记者 李霭莹

【摄影】南方+记者 杨兴乐


编辑 梁洁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