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广州电动自行车治理:为何要管?谁来管?怎么管?

红绿灯
+订阅

7月10日, 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召开《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梁明昌表示,广州交警将结合广州交通发展战略,立足广州实际情况,对路段限行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完善,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抓紧发布实施。

为何要管?谁来管?怎么管?针对电动自行车三大焦点问题,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了骑行者、业内专家等。

焦点1:为何要管?

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同比上升超六成

“电动自行车已经远远超出了广州市现有道路通行、停放资源承载能力,也对城市正常交通秩序和管理等产生了极大冲击。”为何要对电动自行车的行驶进行规范?广州市公安交管部门曾给出答案。

据了解,2021年11月,广州市正式实行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以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截至目前,广州已完成电动自行车上牌超过360万辆。结合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2022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873.41万人。这意味着,目前,广州市平均约5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电动自行车。

个别骑行人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

“电动自行车一旦与机动车发生碰撞,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极易成为交通事故的受害者,付出沉痛的代价。”广州交警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交警部门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广州市发生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同比上升63%。

除了一些骑行者自身安全观念缺失等问题,非机动车道少客观上也增加了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速度快是骑行人自己的选择,但广州有些路段没有非机动车道,只能借道,这让我们被迫处于不安全的境地。”市民胡敏每天骑电动自行车上下班,从他家到单位,大约有8公里的路程。其中,预计有约一半路程没有非机动车专用道。

市民蒋颖也常常骑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她介绍,自己家中有小汽车,但因停车不便、上学高峰路途易拥堵、家与学校距离不算远等原因,还是选择用电动自行车出行。

“有些地方的非机动车道很窄,才够一辆车通行,那么多自行车、电动车,都排队通行。”在出行过程中,蒋颖发现城市非机动车道的缺失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哪怕我们戴着头盔慢慢骑,但旁边小汽车速度很快,也是很危险。那么多骑行需求,为什么有些地方没有合适的非机动车专用道呢?”她反问道。

焦点2:谁来管?

“改装”“提速”乱象不是一家之责

治理“电鸡”乱象,主体不止交警一家。以备受关注的“电动自行车超速”问题为例,从生产销售、非法改装到违法上路,整个流程中涉及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交警和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

2019年实施的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电动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车辆行驶超过15公里/小时,会发出警报声,提示路人和驾驶员车辆即将超速。但现实中,仍能看到不少经改装的电动车在马路上飞驰。

电动车非法改装主要分为“软件”和“硬件”方法。“软件”方法指通过技术手段解除速度限制;“硬件”方法包括通过更换电动自行车大部件(电池、电机、控制器等)提升车速。

去年央视315晚会曾点名曝光多家电动自行车线下经销商可以通过“解码器”解除车速限制,将实际车速提高到35至40公里/小时。记者发现,如今这种情况仍时有发生。

广州市民阿飞在今年4月购入一辆电动车,购车时店铺老板主动问他是否需要“提速”,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违规行为,于是接受了建议。“整个过程大约几分钟,而且是免费的。”阿飞回忆。

除了线下门店,记者在几大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不少商家售卖电动车解码器和操作教程,价格在65元至180元不等,涉及多个主流电动车品牌。有买家直言“(提速后)不敢拧到底,感觉时速过40码没问题”。

针对“解码提速”乱象,新国标有明确的防篡改标准,提出电动自行车的软硬件均应当具有防篡改设计,防止擅自改装或改动最高车速、功率、电压、脚踏骑行能力等,但现实中此类现象未能杜绝。

在生产端,能否从技术上防范解码改速或更换硬件提速?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执行会长蓝世有表示,长期以来,国内各大电动自行车厂商一直在迭代更新防篡改相关技术和应用。但囿于非法改装市场需求大、利润高、违法成本低等原因,防篡改技术始终处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状态。

在他看来,敦促厂商加快技术研发的同时,针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路面的执法也要跟上,进一步降低非法改装的市场需求。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外卖、快递行业从业者对“改装提速”的需求。“如果严格按照25公里/小时的速度跑单,超过3单肯定会超时。”广州骑手阿乐解释,当前平台规定的配送时间是每公里25分钟,其中包括取餐、停车、上下楼的时间,高峰期手上同时有六七单,时间肯定不够用。于是乎,不少骑手们认为,在平台未能优化配送规则的前提下,超速行驶成为其“不得已的选择”。

焦点3:怎么管?

广东立法完善非机动车道建设

破解电动自行车乱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更好规范管理?

据广州交警部门数据统计,2021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广州新建非机动车道613公里;同步开展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设施及待行区建设,2021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增设机非隔离栏17.1万米,完善93个路口机非隔离设施等。

针对“非法改装”“超速行驶”等监管难点,去年8月,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加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方案》,强化了电动车超速问题治理,提出要研究提高电动自行车控制器防篡改技术,从源头上防范电动自行车出厂后擅自解除限速。同时,明确进一步强化非法改装整治。

立法环节之外,外卖骑手等群体当前面临的“被迫超速”的困境也备受关注。7月10日的听证会上,一位参会者表示,外卖平台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改配送时间及配送机制,避免骑手一味图快,不顾安全,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

在业内专家看来,降低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要在治理模式上做出全方位的改变。有观点指出,交管部门可依法对电动车相关违法行为进行引导、处罚,并加大对电动自行车出行规范的宣传,这种做法相较于直接限行,更为弹性灵活,更容易为公众接受。

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具体对电动车违法行为如何管理,在我国现今的立法体系中,尚无相应完善的规范。这就导致了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缺乏指导和支持,行政执法、司法裁判缺乏依据,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打击效果有限。

不过,各地已经开始了有益探索。如《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试行)》明确,可以参照机动车驾驶证记分管理模式,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实行累积记分制度。累积记分达到相应分值,驾驶人应当接受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

此前报道:

广州召开电动自行车限行方案听证会,交警透露多数市民支持严管

【文字】南方+记者 孟健 关喜如意 吴晓娴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编辑 李静娴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