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特稿|从吃“猪脚饭”改吃“猪脚面”

南方+ 记者

7年前,湖南人李旻峰告诉家里人,自己准备跟着公司从深圳搬到江门发展,做高端装备。父母一如既往支持他的决定,毕竟儿子毕业后已经辗转了苏州、北京、深圳几个地方工作。他们只问了一句:江门是个什么地方?

年轻人选择一座城市,犹如一场豪赌,赌哪里是未来的机遇之城。

曾经,放弃一线城市,从吃“猪脚饭”改吃“猪脚面”,对于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随着珠江口东西两岸加速“缝合”,江门人才发展集团揭牌,去江门上班成为更多深圳人的可选项。

最近,李旻峰经过与这座城市“七年之痒”的考验,决定把户口迁到这里,成为了“新江门人”。如今再次回答父母的问题,他可以上至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下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如数家珍。

“你打算一辈子留在江门吗?”几乎所有朋友都问过。

他打开手臂:“格局大点,我属于大湾区。”

换城市的理由

李旻峰选择换个城市再奋斗,与周志强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大学主修工业自动化,李旻峰走出校园后,辗转了全国几个自动化产业发达的城市,开始打拼自己的事业。2015年,因为更喜欢南方的人文气候,他回到南方,选择了深圳。在这里他认识了周志强,并成为了他公司的一员。那时候,公司还从事楼宇自动化相关业务。

“这个产品在深圳已经趋于饱和,我们回江门做机器人吧。”加入公司的第二年,李旻峰接到了周志强的邀请,一起去他的老家江门发展。

李旻峰有点犹豫,这是他第一次听说这个城市,但他相信周志强,也很想做回自己的老本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还是答应了。

李旻峰(左)在测试研发新产品。  南方+ 李霭莹 拍摄

李旻峰(左)在测试研发新产品。  南方+ 李霭莹 拍摄

回到江门,周志强跟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合作,成立了新的公司广东南大机器人,选址就在学校里面。公司简介是这样写的:一家由深圳科研团队到江门创业成立的、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校企——两座城市的印记都刻在了公司的基因里。李旻峰成为了公司的研发部经理。

如果说李旻峰来到江门是一场冒险,那邱智的选择显得笃定又理所当然。他所就职的是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海目星是“深圳总部+江门基地”合作模式最早一批探路者。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2017年初,海目星接到一张急需交付的订单,但位于深圳的生产基地已经饱和。来自江门的招商团队得知后,主动提出可以提供1万平方米的厂房供企业使用,解决燃眉之急。就这样,海目星与江门结缘,成为“深圳总部+江门基地”合作模式最早一批探路者。当年底,邱智作为生产部门的主管之一,转移江门。

邱智对江门并不陌生。他是阳江人,每次过节从深圳往返老家,江门都是必经之地。况且,彼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刚刚启动,江门也是重要节点城市。

抵达江门的第一天,邱智从大巴车下来,直接就到了生产车间报到。晚上,他和几个同事一起,骑了十来分钟单车,去了一趟万达广场买生活用品,第二天一早就马不停蹄赶生产。

“既然是公司发展所需,我愿意接受这个新挑战。”离开生活了4年的深圳,跟着公司来到江门。邱智觉得虽然城市变了,但工作没变,自己奋斗的初衷也没有变。

一千个从深圳来江门的人有一千个理由,但他们本质上又有一个共同原因:江门有发展空间。

梦想和远方

摆在肖林眼前的情况很清晰:自己是肿瘤放射治疗学临床型博士,就职于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当时最好的医院;妻子与小孩留在江门,妻子是肿瘤内科医生,就职于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最好的综合医院。

他必须在两座城市间做出选择,这关乎自己的前途,也关乎整个家庭的未来。

同事劝他,深圳市人民医院的放疗平台相比江门市中心医院的放疗平台具有明显优势。再加上孩子以后在深圳上学,享受的教育资源也会更好些。

肖林最终选择加入江门市中心医院。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心里的天平,最终在往返了几次江门后有了答案。周围的人觉得可惜,离开深圳意味着失去很多;但肖林明白,他可以在这里收获更多。

2015年春天,肖林调到江门市中心医院,一家团聚。就在同一年,刘君羊结束了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访学,正式入职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他选择了科研路线,从研究助理教授做到了到研究副教授,没有教学任务,主攻有机天然产物全合成。

换城市的念头出现在6年后。当时,他的师弟刚结束博士后工作,回国不久便加入了五邑大学和江门市政府共建的创新平台,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这跟刘君羊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而承接这一创新中心的五邑大学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发展迅猛,拥有省重点实验室和数十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实力很强。

刘君羊心动了,海洋天然产物是他博士论文的选题,也是他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江门有对口的平台,还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团队,是难得的机会。

刘君羊(左)与他的学生。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他顺利通过了面试,签下了合约,2022年初正式入职成为了五邑大学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拥有博士学位的他,可以立刻享受江门二级人才等引才政策的优厚待遇。

医疗和教育,是高学历人才聚集的领域。对于刘君羊和肖林来说,曾经他们怀揣梦想来到深圳,读博士、做科研、治病人。如今,他们奔赴江门,同样是因为这里能够承载梦想,追逐诗和远方。

“以前有条件的肿瘤病人都想去一线城市看病,来回奔波遭了不少罪。”2018年,肖林被提拔为肿瘤科副主任兼放疗中心主任。

之后两年,他在院领导和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推动新的瓦里安加速器EDGE全面顺利投入使用,成功组建起全新的后装治疗团队,全面优化了放疗流程,搭建起一个全新的放疗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全科先后开展六项新的前沿放射治疗技术,填补了五邑地区多年来的空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大大减少了老百姓外出就诊的苦恼与麻烦。

肖林牵头搭建起全新的放疗信息化管理平台。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肖林说:“我们每年的治疗病人量以8%以上的速度在增加,承担着绝大部分五邑地区的放疗工作。”

看着病人,尤其是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农村病人,不再需要异地求医,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良好的治疗,肖林心里满是成就感。“医生的本质,不就是为了治好病人,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这一刻,他觉得比任何时候都更靠近从医初心,也更靠近梦想。

另一种生活

初来乍到的不适应,加重了心里的落差感。当李旻峰偶然望到公司不远处的农田、当邱智回到宿舍清洗鞋子沾上的泥土,他们也曾经犹豫:这条路真的选对了吗?

所幸,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暂时抛开了杂念。南大机器人刚刚成立,李旻峰要从零开始搭建研发团队的运作框架,重新闯出一条发展新路。海目星的订单交付期逐日逼近,邱智带着兄弟们加班加点,务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公司埋头苦干的时候,他们有点恍惚——这跟在深圳上班也没什么两样。

但生活习惯的改变,还是给肉体带来了强烈的感受。

在深圳,李旻峰为了赶上每天早上9点打卡,他在公司龙岗大运地铁站附近租了个单间,月租2000元。午饭没有什么选择,一般是楼下的客家腌面。邱智比他早1个小时上班,7点就要出门赶公交。如果加班,他也要赶在10点前下班,不然就会错过末班车。每天来回2小时通勤时间,他觉得浪费、疲惫,又无奈。

而在江门,李旻峰住进了办公室楼上的宿舍,三餐在学校饭堂吃。邱智买了房子,距离公司只要20分钟车程,晚上回家就能跟老婆孩子吃上住家饭。尽管加班的日子没有减少,但每天的时间似乎变得更加可控。邱智说:“每一分钟都没有被浪费,日子忙碌又充实。”

工作以外的生活,也换了一种“玩法”。以前在深圳,李旻峰周末会约朋友出来桌游,邱智则喜欢去长隆、欢乐谷,大都市里总有很多新奇的乐子。来到江门,李旻峰学会了粤语,新交了江门朋友,一起打球、徒步、觅食。买了车的邱智感觉去哪里都方便,汇悦城、人才岛、白水带……他罗列了很多去处,最后补充一句:“我听老婆的。”

李旻峰喜欢南方的人文气候,图为圭峰山脚下的学宫。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在日复一日的建设中,江门的变化日新月异,工业区里铺了沥青路,建了公园和图书馆,落户的企业越来越多,变得更加热闹。

在年复一年的体验中,李旻峰和邱智曾经纠结的城市发展速度问题,也有了眼见为实的答案。生活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有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盼头。

大多数时候,刘君羊(前)都“宅”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大多数时候,刘君羊(前)都“宅”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刘君羊比他们都要更晚些来到江门,所见到的城市面貌已经大为不同,加上纯粹的校园生活,他很快就适应了这座城市。

工作日,刘君羊一般都“宅”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同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在五邑大学,他站上讲台给本科生讲《普通化学》,每周的授课让科研生活有了更多乐趣。

周末的时候,他会坐高铁回一趟深圳,陪家里人。刚在江门买的新房子还在装修,按照计划,明年家里人过来团聚,孩子在家附近就能读上江门数一数二的小学。

流动的湾区人

区域一体化发展,模糊了城市间的界线。

刘君羊觉得自己属于江门,也属于深圳,更准确地说,属于大湾区。他的同事来自很多地方,深圳、广州、珠海、佛山、澳门,等等。不少人每日两地往返,享受着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的便利。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流动,“双城记”已经成为不少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的常态。他们以新的方式链接着不同城市的优质资源,又以个体的努力推动着湾区内部的融合互动。

当年跟邱智同一批来江门的七八十位同事,现在有80%留了下来。他常常以线上的形式,与深圳总部的销售和研发设计团队保持沟通,还要经常接待从深圳来的客人。作为尝到深江产业合作“头啖汤”的企业,海目星隔三差五就迎来一批慕名前来基地参观的深圳企业。

邱智(左)在生产车间里。南方+ 杨兴乐 拍摄

邱智(左)在生产车间里。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我们在江门解决了厂房空间不足的发展瓶颈,实现了高速发展。”走在直线距离100多米的厂线旁,江门基地的负责人熟练地向来客们介绍,深圳具有人才优势,江门拥有制造基础,两地正好形成产业互补,合作前景广阔。

李旻峰最近外出的频率也多了起来。这几年,南大机器人专注于新能源电池设备智能制造等自动化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团队壮大到了50多人,近一半都是研发人员。见证着公司陆续拿了80多个专利,产值翻了十几倍,李旻峰越干越有劲。“今年的订单又创了新高,预计产值可以达到八九千万元。”

现在,公司再次把发展目标瞄准了深圳,但这次不是“大本营”,而是“资源库”。南大机器人在深圳成立了驻点招商团队,专门负责对接和开拓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每每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举行机器人展会,李旻峰也都跟着公司去参展学习,抓住机会跟同行交换信息。

如果没有遇见周志强,李旻峰可能不会想起到江门发展。但现在,他偶尔听深圳的朋友讲起想换工作,都会提议:那就来江门吧!

【采写】南方+记者 李霭莹

【摄影】南方+记者 杨兴乐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