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
这句话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乡愁,也是人们心中无可替代的那份城市情怀。
在番禺有一个地方,
于闹市中静静伫立,
在方寸间一览千年。
它,是位于西坊大院的乡愁博览馆,以人生事件为主线,展现父辈从童年嬉戏到年少求学再到成年婚嫁,不同人生时期的生活轨迹;它,真实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番禺人们的生活变迁,是番禺记忆的守护者,存档了老番禺的历史碎片。一件件诉说艰苦岁月的捕鱼工具、一枚枚烙有时代特征的老旧饭票、一张张写满城市故事的黑白相片、一段段尘封已久的芳华记忆……
岁月不可留,这里每一件过去生活中的老物件,都是一段番禺历史的记忆,它们是那个年代的斑驳印记,也是是岁月的“留声机”,用其缄默的存在,真实地诉说着番禺人挥之不去的城市情怀。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家
溢满情怀的博物馆,
重温那些尘封往事……
竹编渔具+渔民生活
勾起20世纪60年代的空间追忆
走进西坊大院,
在一栋港式老旧的小楼里,
爬过两层略陡的楼梯后,
就到了乡愁博览馆。
一脚踏进馆内,
便被各种竹编用具所吸引,
不禁让人感觉自己瞬间回到了
那个“世世舟为宅,年年竹作牌”的时代。
阿钟叔是附近的老街坊,
祖籍江门,
但在番禺度过了大半辈子。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他,
和展览的时间线几乎重合,
毫不夸张地说,
这里展出的所有物品,
他都能说出个“前世今生”。
阿钟叔说,番禺之前其实是一个水乡,在珠江口有很多河道交织,进村的小船三三两两地划过水面,他经常能看到穿着斗篷的渔民们在船上作业。这些渔民被称为“疍家人”,他们常年生活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尤其暴风雨来临时最难熬,船身随波摇晃,一家人都会一夜无眠。
他们认为生命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疍家人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这是专家都无法解开的疑团。而馆内所看到的捕鱼工具正是疍家文化的体现。随着疍家人陆陆续续上岸定居,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水上生活,他们日常用的蓑衣和捕鱼、虾、螃蟹用的“笼仔”,现在早已“退出江湖”,也只有在博物馆里面,才能一寻踪迹。
忆起往事,
阿钟叔滔滔不绝,
他小时候特别爱听
老人们讲番禺老故事,
所以这些老物件
就像他的老朋友一样,
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斗篷是用一整片的蒲葵叶做成的,是广东的特有植物葵树的叶子,用工具裁剪蒲葵叶之后,然后用竹蔑织起来,就成为了一件斗篷,可以用来防雨。”阿钟叔指着墙上的那顶铜鼓帽说:“这是疍家最具有标志性的一个符号,渔民普遍使用的遮阳避雨的日常用品。它也是用竹子编织成的,帽顶收尾编成一个凸圆状,像是民族传统八音乐器的铜锣,所以称之为铜鼓帽,和斗篷是一整套,用来防雨的。还有这个草鞋真的很防滑,因为它是用禾秆草编织成的。广东有“三宝”,老姜、陈皮、禾秆草,燃烧后的禾杆草,还能作为肥料。”还有煤油灯、儿童摇篮……阿钟叔如数家珍,一一介绍。最后,阿钟叔说:“谢谢对这些老物件的关心!”或许这些老物件对阿钟叔来说是独属的一份情怀,又或者可以说是一代番禺人的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祖籍番禺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就是疍家人。他曾经说过,自幼便听母亲在渔船上哼唱一首疍家渔歌《顶硬上》:“顶硬上,鬼叫你穷,铁打心脏铜打肺,充实心肠去捱世。捱得好,发得早,老来叹番好……”这首民歌号子,广泛流行于珠江口港澳一带,道出了疍家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强硬性格。突然明白冼星海那大海般汹涌澎湃的乐曲主旋律和气贯山河的歌词也是他对人文情怀的一种展示方式。
如今,
走在番禺附近的水乡路上,
昔日舳舻千里的景象已成为历史,
疍家的独属生活也已是遥远的往事,
大家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儿时杂货铺+祭祖传统
叩响20世纪70年代的“旧时光”
每一个番禺人的心里,
或许都有一份
关于过去的长长的清单,
上面写满了那个年代的点滴,
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孩童来说,
杂货铺才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乡愁博览馆的一个角落
也重新再现了杂货铺的烟火场景。
踏入杂货铺就像是走进了时光隧道。
杂货铺里的一切保留着
像20世纪70年代的样子,
展柜上铺满经典的小人书,
翻开来看,
五彩的连环画、有趣的主题内容,
尽是“70后”的童年回忆;
玻璃罐里装着
五颜六色的弹珠和糖果,
旁边还有整齐码放的
红色耀眼可乐箱……
各种好物杂而不乱的簇拥在一起,
小朋友放学后
总能在展柜前停留许久,
这是他们最向往的地方,
也是童年的专属情怀。
旁边的旧物柜上
摆放着一台黑白电视机,
在20世纪70年代,
它还是个罕见的宝贝,
并没有走进千家万户。
阿钟叔曾省吃俭用花了两个月工资为家里添置了一台电视机,“在那个物资困乏的年代,一台小黑白电视机就可以陪伴全家人度过漫长的日夜,有时还会叫上家里没有电视机的街坊邻居来家里一起看电视,虽然电视节目频道不多,看了一遍又一遍,依然百看不厌。那时候每天做完功课后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电视。”尽管频道少,节目单一,但那时的生活总是纯粹又快乐,阿钟叔一边摸着旧电视,一边陷入了回忆,满脸笑意。
回忆完电视带来的纯粹与快乐,阿钟叔拿起旁边的提篮介绍:“这是我们以前祭祖用的提篮,里面装满各类贡品,由家族的长子长孙负责拿到宗祠。”阿钟叔说,在番禺的传统文化里,祭祖不仅是“慎终追远”观念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是祈求家族平安、福荫庇佑的心灵慰藉。随着祭祖仪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家庭成员扩大,支房分立,为便于祭拜共同的祖先,遂合立祖庙、祠堂,供奉列祖列宗。
如今,
“祠堂”在番禺人心中已经
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祭祀场所,
而是宗族成员对祖先、
对家乡血浓于水的情怀寄托所在。
番禺素有“侨乡”美誉,
阿钟叔说他的华侨朋友回乡认亲,
首先认的就是祠堂,
归根到底他们对家乡的情怀
就是对宗族发自内心的爱。
龙舟文化+儿时学堂
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纯净岁月
承载城市情怀的
除了老物件还有老照片,
乡愁博览馆里展示了
番禺20世纪的纪实老照片,
这些照片是在市桥街道办事处的
300盒档案中精挑细选出
具有代表性的场景。
占据“C位”的一张老照片
呈现的是1988年市桥河上
举行龙舟比赛的场景。
龙船制作、龙舟民俗、扒龙船、龙船饭……
龙舟文化是嵌入每一个番禺人
灵魂深处的人文情怀。
五月端午,观龙舟竞渡,看百舸争流,是番禺人的一件年度盛事。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参赛者还是加油者,全部精神抖擞、奋力前行,这是番禺人对扒龙舟势必夺冠的执着和无法替代的情怀。
番禺河网交错,水运发达,催生了造船业的发展,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无情荡涤下,番禺大地仍有一群有情怀的手工艺人。一条龙船的诞生,背后正是这些手工艺人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和坚持,他们对龙船文化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番禺之所以有“龙船之乡”“龙船福地”之称,不仅因为这里的龙船快,还因为番禺人骨子里的龙舟精神——团结、奋进、敢为先。
这些老照片,
重溯番禺历史时光,
将回忆再走一遍,
让脑海里尘封的记忆清晰呈现,
引起更多番禺人的情感共鸣。
博物馆内还原了20世纪80年代
农村小学教室的场景,
快要消失的黑板、黑板擦、粉笔,
刻着歪歪扭扭的字的旧课桌,
还有满满年代感的算盘,
再一次赚足了“80后”的眼泪。
一位带着女儿来游玩的“80后”妈妈说:“那时候没有计算器,算账都用这种算盘,双手在上面拨来拨去就能迅速算出一个数,小的时候还刻意苦练过,现在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女孩看着妈妈拨算盘珠,也有模有样地学着在老算盘上拨珠数数。
20世纪80年代,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学习锻炼,
搪瓷在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中
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当时还是知青的梁阿姨看着桌上的搪瓷水杯说:“每个知青都必须根据通知单,去买知青脸盆、知青杯子,作为一种‘知青’身份的认可,带着它们去农村学习锻炼。”
锅碗瓢盆,喝茶洗澡、生活工作的每个方面都可以用到搪瓷制品,几乎家家都有这些国民“标配”。后来,搪瓷被耐用的不锈钢替代,承载了番禺人生活记忆的搪瓷制品,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情怀被尘封在心底的某个角落,任时代怎样变迁,这些情怀和习惯还是会不经意浮现。
旱冰场+三转一响
怀念20世纪90年代的青春印记
展馆内最大件的老物件
是一台20世纪90年代的老式控电机,
机器上印着六个大大的红字
“发展是硬道理”,
它是西坊大院的“原住民”。
从20世纪50年代“五年计划”号角吹响,
西坊大院这片宝地
就成了番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几经变迁,
于1990年,
人造塑料花厂接下了最后一根接力棒。
而这台老式控电机,
就是人造塑料花厂里的“老员工”,
它和其他“老朋友”一起
见证了番禺的旧时光……
走进三楼展厅,
门口依次摆放着
曾经风靡中国的
“大哥大”、BP机、VCD。
老式冰箱上放着
铁制的暖水壶和茶叶罐,
晨光透进明净的窗户,
似乎诉说着那个年代的青春故事。
20世纪90年代的旱冰场
是无数年轻人修炼过青春的地方,
旋转的DISCO灯球
投射出五彩的光,
充满了时尚和自由的气息,
穿着轮滑鞋的男孩女孩们
驰骋在旱冰场的各个角落,
展示着自己的青春风采。
在这个地方,
穿衣打扮和年龄外貌
并没有那么重要,
只要你滑得好,
就会成为全场的焦点!
但是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
旱冰场彻底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
留下的只有曾经
绽放夺目光彩的青春情怀……
在20世纪90年代结婚,
如果能凑齐“三转一响”
就是财力的证明,
“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一响”是录音机。
游客谢阿姨拉着孩子解说着这些老物件:“以前啊,这些东西都是很有牌面的。我们家那台有收音功能的录音机就是妈妈结婚时买的,每天下班后都会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番禺电台的节目,当时番禺电台的几位DJ是大家最爱追捧的明星。”
谢阿姨激动地说:“这个乡愁博览馆连接了那些记忆里再也回不去的老地方,仿佛失去的时光被冻结,我在这里也找到了曾经的家的感觉。”
过去60年的场景再现,
藏着番禺人
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怀。
爷爷用过的旧农具、
奶奶背过的竹篓、
妈妈穿过的花布衫、
儿时玩过的陀螺……
这些老物件
只是“番禺情怀”的一个缩影,
一什一物,
全都写满了光阴的故事,
它们是番禺变迁的见证者,
是那段番禺旧时光的烙印,
也是番禺几代人情怀的寄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