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汤汤中华文化,绵绵不绝中华美音。“五育并举”给老师们提供了一片可以施展拳脚的教育沃土。不论是哪一个镇街、哪一所学校、哪一门学科,立足当地特色,传承传统文化,融合多元育人,都大有可为。
在临深片区有着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老师们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优势,植根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践行着“五育并举”的育人新探索。
7月7日中午,2023年度“同上一节师德课·我为什么当老师”第六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围绕“传承区域文化,五育并举育新人”主题,通过6位老师的讲述,看到临深片区教师根植传统文化,走出的铸魂育人特色创新之路。
点击下方链接回顾视频直播▼
乐享非遗,树立文化自觉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也是东莞山区片最富有地域标志性的传统文化项目之一。塘厦第二小学音乐教师廖小连出生在“世界客都”广东省梅州市,从小受到客家山歌的熏陶,也更敏锐地觉察到客家山歌地美育功能。
为此,廖小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主动拜塘厦客家山歌第二代传承人郭妙玲为师,学习塘厦客家山歌独特的唱腔、曲调、唱词风格。2019年,她也正式成为塘厦客家山歌第三代传承人。多年来,她积极开展“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在塘厦第二、第三小学成立了客家山歌社团,以“讲座+展演”的模式进行授课模式。今年,由廖小连指导的两个节目双双荣获东莞市客家山歌大赛银奖,她本人也被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授予“非遗导师”称号。
这个过程中,学生内心中的“客家种子”被悄然唤醒。“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客家山歌,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我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廖小连说。
无独有偶,来自清溪镇中心幼儿园的刘慧佳老师也同样在客家山歌中寻到了美育的良机。
师从省非遗清溪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刘国权,有着多年的传唱经历,如今刘慧佳也是一名市级非遗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
自2019年加入清溪镇中心幼儿园,刘慧佳便开始在3-6岁低幼龄儿童领域开展客家山歌启蒙。组建客家童谣队,创编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和情景剧,将客家山歌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在她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会说客家话、爱唱客家歌谣,她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由她创编的《阿公的童年》客家情景剧,以孙女与阿公对话形式讲述阿公童年生活里的歌谣。节目在东莞广播电视台推出,随后又参加了粤港澳非遗墟市最潮非遗项目,在抖音平台播放量突破10w+,获评成为十佳项目。
在音乐中审美,以音乐来启智。老师们以传承区域文化为己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国美学观念,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传承区域文化,他们乐享非遗,树立文化自觉。
创新创造,增强文化自信
在东莞临深片区,除了客家山歌,区域文化还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刻印在这片大地之上:花灯、碉楼、排屋、麒麟舞,还有诸多丰富多彩的本土风俗,这些都为美育探索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源素材。
多年前一次采风经历,让塘厦三小的美术老师李世峰从祠堂中看到了悬挂着的民族风味剪纸画的灯笼。经过了解每年正月,塘厦本土添丁的家庭就会在宗族的祠堂点上一盏发光的花灯。“本土花灯文化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扎下根来开始用心探索传统花灯,将它带入到美育课堂。”花灯与李世峰以及塘厦三小也就此结缘。
花灯的结构微妙,卡位要求准确,实施花灯制作的教学有一定难度。于是李世峰请来塘厦的民间花灯非遗传人传授技艺,配合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构花灯造型,不断摸索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2018年起,学校面向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全面实施花灯普及教学。如今,花灯文化也慢慢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把本土特色文化融入到学生课堂,我深感欣慰,也希望能为这些文化瑰宝更深远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李世峰说。
与李世峰老师不同,来自凤岗镇油甘埔小学的陈姝婧走上区域文化的美育探索之路,则源于市级科研课题《客侨本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探索》的引领。
“最初,我对客侨文化了解得并不多,使我一度十分迷茫。”迷茫之际,陈姝婧专门向身为客家人的校长和老师们虚心请教;还与学校美术教师团队成员多次围绕客侨主题开展美术教研。随着对凤岗客侨文化认识的增加,陈姝婧逐渐设计了纸艺、彩铅画、版画、摄影等一系列多元化的客侨主题美术课程。
引领孩子观察,带着孩子写生,在实践与体验中激发孩子们创作的灵感,点燃客侨文化的火种。陈姝婧与学生一同成长,传承着凤岗客侨文化精髓,也唤起学生的探索与研究热情。
传统的山歌、花灯、民谣不是远去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年的文化。老师们以新时代美育精神为指导,本着“唤起新时代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初心,带着一股探索钻研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活力,把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担当起教书育人的时代使命。
传承区域文化,他们创新创造,增强文化自信。
五育并举,实现文化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五育并举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樟木头镇实验小学语文老师蔡华瑜而言,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重客家文化在其中的运用。
多年来,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寻找客家文化传承与课程的“契合点”,通过队会课、班会课渗透融合客家文化。如学做客家美食、唱客家歌谣、讲客家名人故事等,将客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融合,传承客家人优良传统,塑造学生品格。
在她的班上,曾有一位脾气暴躁的学生引来了班级同学的不满。“我把同学们不肯原谅他人的行为和客家人的‘硬颈精神’联系起来,向大家讲解‘硬颈精神’除了有不屈不挠精神,还有宽宏大度一面。”在蔡华瑜的引导之下,最终,同学们选择了原谅他。长此以往,当事学生也在大家的宽容礼让中,摘掉了“坏脾气”的帽子。
区域文化与多种学科融合也能碰撞出无限火花。作为樟木头镇实验小学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陈丽娜积极挖掘樟木头镇本土客家文化麒麟艺术资源,推动其与语文、体育、音乐、科学等多学科进行融合,开发特色课程。
在她的组织下,课程开发小组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资料搜集整理,到官仓社区进行实地考察,采访麒麟制作、麒麟舞非遗传承人,编写了校本教材、配套教参、评价方案……最终形成了《跃动麒麟舞》校本课程。课程设计融合了人文历史知识、艺术传承思想、科学创新理念,让客家舞麒麟在校园中“活”了起来。最终,《跃动麒麟舞》也获东莞市“未来课程设计大赛”二等奖。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文化育人,润物无声。老师们以生为本,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熏陶,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厚实成长底色。
传承区域文化,他们五育并举,实现文化自强。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中华美育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根系民族精神命脉,用优秀的艺术形象来熏陶人,用美好的事物来感染人。本期临深片区的6位老师们正是自觉担当使命,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区域文化的代表,他们乐享非遗,树立文化自觉;创新创造,增强文化自信;五育并举,实现文化自强,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莞邑大地生长发芽。
【统筹】王慧
【撰文】毛敏 黄婷
【摄影】孙俊杰
【海报】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