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院大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新型研发机构在市场化运营的同时,能否获得金融的赋能?如何破解成果转化收入分配问题,激励人才常驻?怎样助力传统制造扎根本地转型升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秘书处走进成员单位调研交流。
出台新政新策,释放发展利好——
明确对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奖励的具体比例;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及其高水平创新团队成员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人才计划;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参股孵化企业……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
7月4日,组建“满月”的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下称“联盟”)秘书处走进成员单位调研交流。同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印发。
宛如一场“隔空对话”。目前,广州拥有新型研发机构近80家,连续7年数量稳居全省第一。一问一答间,不仅揭示了广州新型研发机构的现实之需,更彰显出广州谋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之要。
随着《意见》作为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广州聚焦围绕技术供给、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金融赋能“五大功能”,着力强化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建强“生力军”:握紧技术供给“生命线”
何为新型研发机构?
业内曾用“三无和四不像”形容此类有别于传统科研院所的单位:无编制、无事业经费、无级别;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
如今,《意见》给予了新型研发机构明确的定义:
从目标上,新型研发机构须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及可持续发展。
从机制上,新型研发机构应当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支撑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企业着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依靠‘建设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做法,新型研发机构逐渐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新型研发机构现已成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技术供给能力作为其“生命线”,堪称新型研发机构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
近年来,广州围绕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战略和任务需求,结合全市重点产业布局,推动建设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
2022年,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纵向项目592项,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218项,累计已形成国家标准172项,逐步在空天科技、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带动做强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位于广州南沙的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新大楼)
例如,位于广州南沙的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下称“广天院”)作为依托中科院力学所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计划在南沙科学城建设重大基础设施超音速风洞、空天科技研究中心、“力箭”系列火箭产业化基地等。
“其中的风洞装置简单说,就是在地面模拟天上的气流。飞行设备在这种环境下能够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得到真实的测试数据。”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张大为介绍,广天院正致力于打通空天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系统解决方案-集成演示示范-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链条。
面向市场化:自主“造血”架设转化桥梁
在广州先进技术研究所(下称“广州先进所”)的站台上,摆放着一个看似普通的导管。实际上,它的表面具有疏液性质,可以用作医用插管。病人使用后,导管的表面不易沉淀尿垢或有痰液残留,以防止形成较大污染。
“我们研制的产品具有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强交叉学科属性,瞄准行业共性问题集中攻关。”广州先进所常务副所长钟近艺介绍,“科学家不愿做、企业家做不了的中间环节,就是我们深耕的领域,例如概念验证等。”
广州先进所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这也正是国家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进而解决传统科研机构转化能力不足问题的重要原因。
面向广阔的技术转化市场,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形成“造血”能力,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意见》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积极输出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科研成果,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70%以上可以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5%以上可以奖励给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
《意见》还明确,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期结束后,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原则上实行市场化运行;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自主处置权、收益分配权,可以自主决定成果的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
将成果奖励延伸到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充分体现了围绕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激活“内驱力”的同时,新政策还为新型研发机构打通市场“架桥铺路”。
在市场推广方面,《意见》提出,积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研制设备进入国家、省、市三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对符合目录要求且实现销售的装备产品纳入用于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推广应用的资金项目库,加大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
2022年,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性收入达19.79亿元,其中技术服务收入14.76亿元,技术开发收入4.79亿元;服务企业5438家,有效支撑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做好“孵化器”:金融赋能培育企业项目
新型研发机构将其最优质的技术剥离孵化成为企业。在该企业距离上市反哺还有一段距离、新型研发机构剩余技术成果尚未形成盈利的阶段,新型研发机构应该怎样度过?
这是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下称“广州软件院”)副院长李引长期思考的问题。目前,广州软件院孵化了6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打造“中科系”产业化平台。
结合广州软件院的发展历程可知:除了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形 式输出科技成果,孵化企业也是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的重要形式;此外,研发机构还具备依托专业技术支撑集聚专业领域企业的优势。
广州软件院
《意见》提出,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科技成果作价、资金投入等方式参股孵化企业,并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合作,推动创办或引进孵化的企业落户广州。
目前,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技术作价入股、建设孵化载体等方式开展企业孵化已初见成效,技术作价入股35家企业;累计孵化801家企业,培育上市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
如果说,孵化企业是新型研发机构迈向市场的“造血”之举,那么构建多元化“输血”机制,推动金融赋能将是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保证。
无论是在技术研发阶段、科技成果转化阶段还是市场化阶段,科技金融的资金融通功能都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市场化阶段的初创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为此,《意见》鼓励有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利用自有资金发起或联合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天使投资等科创基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新型研发机构还可按照相关规定申报设立科技创新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项目。
在运营管理机制上,《意见》提出,允许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多元投资的混合制运营公司,其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可以货币出资方式持有50%以上股份。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盈余的国有资产增值部分可按不低于50%的比例留归运营公司。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要合作对象,广州产投集团设立了50亿元的“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目前,已有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共同成立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超过8亿元。
形成“蓄水池”:人才引育解决后顾之忧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每年,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与广州的高校开展产教合作,会联合培养约20名研究生。
“相比短时间的实习,联合培养时间比较长、教学质量更加稳定,有利于人才长远发展。”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观察到,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的产教对接,虽然各有需求,却仍存在一些痛点。
对于高校而言,愈发看重研究生的工程动手能力。以项目为载体、在实操中教学恰是新型研发机构之所长。然而,单个新型研发机构受制于体量,往往难以承接高校的全部数百名学生,进而难以与高校形成稳定的联合培养。
“如果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起来,由联盟牵头统一跟高校接洽,不仅丰富了专业配置,还能对培育人才的数量规模有所保障。”于广平提到。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
这正是联盟成立的应有之义。《意见》提出,推动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供需有效对接、加强联动。
“联盟一方面将通过数字化匹配,让技术撮合更高效、精准、高质量,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探讨双导师制,提前介入联合培养环节。” 联盟秘书长秦海鸥说,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广州新型研发机构从“单兵作战”迈向“联动共赢”。
未来,联盟将发挥协同创新作用,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育平台、资源汇集平台、信息咨询平台、宣传推广平台,携手创新主体攻关“卡脖子”技术、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新型研发机构“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组织保障。
截至2022年底,新型研发机构从业人员共计1万余人,其中研发人员约7000人,行业领军人才33人,留学归国人员264人。除了培养人才外,新型研发机构还力求让各类高端人才做到政策应享尽享,安心在穗科研创新。
为此,《意见》明确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及其高水平创新团队成员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人才计划,承担广州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进入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战略专家委员会,还明确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及其人才团队,按市属单位享受市级现有人才政策相关待遇。
《意见》还提出建立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对新型研发机构在基础条件建设、用地(场所)保障、财政资金、人才引进与培养、配套设施、人才子女入学、出入国(境)、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
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从“主动引才”到“机制留才”,从“自我造血”到“金融输血”,从“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随着广州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掀开新篇章,广州正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南方+记者 李鹏程 王一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